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回固军坝

2019-04-24 16:28 作者:登哥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公元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为着一个崇高的目的,为着一场伟大的起义,为着一个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怀着一颗无比崇敬的心,踏上了寻访万源固军坝之旅。

公元1927年,那正是国民党血腥清洗共产党的白色恐怖时期,无数共产党人的鲜血洒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数人远离了革命,甚至背判了革命。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达州人中的钢铁汉子,铮铮铁骨的李家俊选择在这腥风血中加入中国用产党。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百色起义的鼓舞下,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镇压的暴动在全国风起云涌。1929年4月27日,在川东党组织及王维舟领导下,万源、宣汉和梁平、开江等县工人农民,在万源县固军坝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李家俊任起义总指挥。1930午1月,中共四川省委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正式命名为“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是四川的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红军队伍。

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短时间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但由于军阀刘存厚的重兵合围,第一路游击队最终失败了,无数优秀儿女血染大巴山。游击队领导人先后牺牲,李家俊家乡后坪村134名父老乡亲被国民党集体杀害在一个今天被人称着“杀人湾”的山沟里。李家俊本人1931年被敌人杀害于重庆,年仅29岁。

固军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的革命火种却在大巴山燎原,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不断地同敌人周旋,不断地发展壮大。在今天“八七会议”纪念馆展出的1930年“全国红色革命根据地”地图中,除中央苏区等根据地外,赫然标注着“川东革命根据地”,这和后来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着明显的区别,那是我们达州人建立的红色根据地!后来红四方面军入川,宣汉县一个县就建起了中国工农红军33军一个军,这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当年武装起义的大本营—万源市固军坝。

这天是农历的谷雨,气象预报说当天有大雨,甚至暴雨。虽然说谷雨已经是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但仍然属于春雨,还在“春雨贵如油”的行列。旧时说“雨入百谷”,正是种瓜栽豆好时节,所以当天的雨,对于农事来说实在是一种及时雨,即使是在相对偏北的万源,各种从春天开始复苏的农作物,天干渴的稻田都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的滋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是于我们此次的行程,这场雨却给我们带来了考验。

达州到万源,虽然通了高速路,早已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时代,“秦川锁钥”的咽喉要道几已成为历史的标志。但是作为通过秦巴山区的高速公路,无论桥隧比、道型、路面都不是一般平原丘陵道路可以比拟。这里的高速依旧有急弯、急坡,依旧有两边悬崖的落石威胁。所以一遇恶劣天气,到万源实在是一件有着高度危险系数的行程。

但是此行的目的是纪念川东农民起义90周年,是一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在川东的第一支游击武装力量的诞生。大家相互在微信传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句来互相鼓劲加油。“风雨无阻”,这是组织者给我们的明确指示。

我和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宣讲者、巴山文学院首任院长龙克一行五人冒雨驱车前往万源。

我是记者出身,30年的记着生涯让我走遍了达州的山山水水,熟悉各个县市区知名景点。这次到固军,应该算是“再回”,因为在2001年,也就是18年前,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达州电视台成立了一个“党为人民谋幸福”专题报道小组,为了挖掘红色报道题材,我们当年第一站也是到了固军坝。18年前的固军坝给我的感觉是路途遥远,路也相当的不好走,好像是颠簸了几个小时才到了目的地。以我对新闻的敏感,我当时选择了当地老乡给我们讲的“杀人湾”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报道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典型事例。杀人湾的故事也是我们整个“党为人民谋幸福”系列报道的开篇,意为共产党人的鲜血铺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道路。

记得当时固军坝场镇边有一座吊桥,吊桥摇摇晃晃,以至于充当报道出镜记者的刘云走到吊桥中,由于吊桥摇晃,本是撑着的伞掉下吊桥,被中河的激流冲走了。那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在石铁场镇外,我们和此次万源组织的队伍汇合了,此次万源方面主要由万源“新阶联”和“知联会”以及万源作家协会的人员组成。浩浩荡荡40余人,清一色的灰布红军军服,八角帽,红五星,咋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周围的老百姓诧异的观看着这一群特殊装束的人,有人拿手机照相。

我们每人分派到一套红军军装。我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全身换装红军军装,裤子有点大,绑腿不知道怎样打,折腾了几次,总算把它囫囵的“绑”在了小腿上,但裤腿鼓鼓囊囊的,完全没有红军精干威武的感觉。

石铁通往固军的道路在狭长的山谷间穿行,雨雾蒙蒙,晃过车窗的灌木上新绿一片,春意盎然,间或可以看到山间一簇簇鲜艳的映山红。

这正是映山红开放的时节,松林间、灌木里,那标志性的红,或分散,或集中成片,红得让人心底发颤,红得让人不得不从心底升起对这种寓意革命的花的神圣和庄严。

脚下的道路崎岖不平,据说是修建巴山大峡谷的重车碾压坏了水泥路面。一路坑坑洼洼,还有因为大雨形成的水凼。车队小心翼翼的行进,龙克边走边感叹英雄家乡道路建设和革命圣地地位的不对称。

终于来到了固军坝。还是记忆中的那个场镇,可能多了一些建筑。场边的吊桥还在,只是两边堵死了,不能通行,只能观赏。在吊桥边有一座崭新的公路大桥,两桥同时存在,成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证据。

流经达州的州河上游有三条支河,分别是前河、后河和中河。固军坝便沿着中河岸边展开。中河的水流湍急,但河面不宽,由于时值暮春,水流量也偏小,河中到处裸露着沙子和岩石,不像记忆中那样宽阔和波涛汹涌。

城镇对面山上有一座叫做“文昌宫”的工字型建筑,据说是当年李家俊回乡办学的地方,后来川东农民起义,又被当做了起义指挥部。现在文昌宫已被建成“川东农民起义”的纪念地。各个房间布置了展厅,对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经过及其后面战斗的过程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图片实物展览。一个叫邓金德的当地红色专家给我们一行详细介绍了固军坝起义的情况。

这个邓老先生钻研的起义历史很透彻,有许多细节我是第一次听说。

身着红军军装的40多人,打着多面红旗在文昌宫附近经过,喊着口号,唱着红歌,惹来了不少围观,不少当地居民在桥上拿着手机拍照。我们一行当然也自顾自的拍下许多的照片。

接着参观了李家俊故居。当年固军坝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军队不仅大肆捕杀当地群众,还一把火烧毁了李家俊的家。我们现在看到的涂成白色的两层楼故居和围墙是1984年由万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拨款叁万肆仟元重建的。

现在的故居是达州市、万源市两级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万源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遗憾的是,李家俊故居内底楼潮湿阴暗,墙壁异常湿润,并没有像我们看到的故居陈烈有展馆和展品,四壁空空。据说甚至故居连电也没有通。所以进去光线比较暗,让参观者在里边呆不住。

故居的正堂雕塑有一尊据说是石膏材料的李家俊塑像,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据同行的人介绍,该雕塑是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创作雕塑,其汉白玉成品在红军广场上,这是其石膏制品,考虑到材质不利于风吹雨淋,所以摆放在故居室内。李家俊塑像上被人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类似大氅的东西,肩上还有一些红布,显然是当地一些百姓把他当“神”一样“披红”供奉起来。

当然,作为这样的革命先驱,为党为国,舍生取义,他被当地百姓供奉也无可厚非。就像中国的老百姓把毛泽东主席也当成神一样在尊崇。

参观李家俊的故居后,心中有一些失落。这个故居还是我18年前看到的样子,跟川东农民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影响相比还是稍显简陋。不说整个故居的面积和展陈,整个固军场镇的红色氛围也差强人意。我想起我到川西旅游的时候,红军经过的泸定、大小金县等地,红色旅游元素被用得淋漓尽致。随处可见红军标语、红军广场、红军街道、红军元素的商铺和商品。

倒是在场镇里看到的“八一希望小学”让人眼睛一亮,这是由成都军区捐建的红色希望小学,校名由江泽民题写,学校宽敞明亮,操场宽大而标准。多少让人感到一些革命老区得到的建设成果。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各路红色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龙克特别呼吁社会各界一定要重视川东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甚至把川东农民起义和秋收起义、百色起义相提并论,呼吁当地重视红色底蕴的挖掘,红色文化的打造,把红色文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红色传统和今天的扶贫攻坚工作相结合,争取用不忘初心的奋斗,用扎实的工作来告慰90年前的先烈。

回来的路上,大雨倾盆。透过雨雾,映山红顽强地在青松翠柏之间灿烂夺目。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huwpkqf.html

再回固军坝的评论 (共 4 条)

  • 雪儿
  • 淡了红颜
  • 程汝明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