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音无伴苦思归——天津作家段家军印象(之三)

2020-06-05 17:07 作者:周静华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生活是两面坡。

散文这片土地上,家军勤于耕耘,他的散文越写越淡定自然,越写越清俊醇厚。我曾执拗地认为,优秀的作家必定是面向故乡写作,每一篇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朝向故乡的精神扎根。更何况是在燕赵大地——这片已恣意生长出丰硕文学果实的土地上,作家与生俱来便携带一股来自乡野之间的灵气。

家军是大平原上走出故乡的燕赵儿女,他的散文一直有一个根本的主人公,那就是他的家乡,为他的家乡做传是他散文的根本主题。而对故乡土地的回望,使得他常有不可抑制的疼痛之感。沉实厚重的冀中大平原托起家军的远行之足,而面对故乡消失的美好,他则有一种先知般的疼痛与忧伤

家军在他的家乡长到十七岁,少年从军,对家乡的感情记忆可想而知。他书写乡村往事,这些记忆大都美好亲切,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他写乡野童趣十分生动,那是一群孩子的野地采摘花果,或在秋天的大洼里撒欢奔跑,或在水里河边逞能好斗,或是日冻得瑟瑟发抖。

童年的生活跃然纸上,留下自然淳朴的乡村记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回到故乡的土地上,家军的心中就会激荡起阵阵波澜,他的抒情方式充满激情,有着火的热烈,但又不是外露型的,激情内蕴于理智的叙述中,形成了充满张力的文字格调:时值盛夏的黄昏,夕阳已收敛去了最后一丝威力,天际也露出了一片火红,荷塘边垂柳依旧,而荷叶愈见风姿了,荷叶挤挤挨挨的,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荷花在他们的映衬下更显得超凡脱俗,玉立婷婷,像一群盛装仙子,似乎只要乐声一响,便会翩翩起舞。凉爽的晚风徐徐地吹起一群不知名的雀儿,欢快的归巢,牧归的老牛已在荷塘边低头垂饮。荷塘里的青蛙又在为故乡奏起一曲曲动人的晚歌。眼前荷塘里的那片晚霞,已不再如血,往深处看,是千朵万朵盛开的荷花,那儿是天堂

家军文字所经营的一个独特意象,喻指的是人类最后的精神栖息之地,这里充满温暖,没有人世纷争,在这心障重重的尘世中“经营尘浮的人生和欲念”,家军感到一种深深的厌倦,渴望冲破世俗纷扰,“贴近万物灵动的心脏,倾听时光的步履”,从而寄托了一种放飞想和驰骋心灵的渴望,并期冀肉体在故乡荷塘那醉人的燃烧中获得永远的超脱,而灵魂则回到澄明之境。

家军的散文不只是擅长写事,也善于写人。

家军散文中的故事像《从军抒怀》《子牙春早》《叶落无声》等,都有像小说一样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常用的误会巧合的手法,这些故事又大多是通过一个颇有张力的生活细节来结构情节、描绘人物并推动情节的发展,这就使他散文中的故事具有小说戏剧的可读性与吸引力,同时,也通过跨文体写作的方法,扩大和丰富了散文这种文体的艺术空间,这无疑是对散文文体的革新,使散文所有的艺术味道变得多味而耐品。

家军笔下的人物显示出十足的个性。

《从军抒怀》中写娘的教子方式就很有韵味:娘很仁厚,乐于助人。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的童年,乃至于改变了我的一生。记得上小学四年级那年,放学刚回家的我,瞅见一个一身褴褛的女人怀里抱着个三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家门口要饭。我走上前去很不耐烦的用手推着她说,去去去,俺家自个都吃不饱,哪有东西给你吃,快走吧,别家去要。娘手里拿着几个鸡蛋和两张饼跑过来,一边把东西递给那母女,一边责备着我。你个小兔崽子,小小的年纪咋学的对人这样,小孩子更要讲个德行,人家是有了难处才登门的。事后,娘还训导我说,做人要与人为善,多帮助和接济那些有难处的人。

家军写人物,突显人物性格,写得特别传神,而故事又生动曲折,有如精短小说,使得这篇散文趣味横生,意味无穷。散文和小说,本来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甚至被称为文学上的并蒂莲。其实,文学作品的命运或许就在这里。实际上,就算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也不会使所有的人都趋之若鹜。

家军的散文有着极强的乡土性,他的身上总是交织着多重文化因子,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写出内涵丰富的作品,才能最终表现这个丰富的时代。有喜欢家军的人认为,他的魅力在于他的“自成一家”,他太特别了。家军把故土的物象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具体的人与事物经过诗歌语言的高度浓缩,概括,提纯,最后成为艺术。

生于燕赵之地偏远乡村的家军,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读书。当然,这也是所有渴望改变命运的、中国乡村普通百姓人家孩子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因为早期生活艰辛的缘故,催促着家军不得不自幼便刻苦读书。在一次闲聊中,家军说他七岁开始读红楼梦,开始我还不信。但在后来我和他在探讨红楼梦的一个话题时,家军张口便能说出我所说的红楼梦故事是第几个章节……

我彻底折服了。

家军的求学之路更是充满童趣和传奇。

在《苦尽甘来》一文中,家军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小时候上学,因年龄偏小,学校的老师不收。瞅着大俺两三岁的“家伙”们背着书包得意洋洋的进出学校,俺的心里痒痒的,便托娘去说。娘到了学校,和老师好说歹说,老师就是不应。老师嘴里一直叨磨着:过两年,过两年,年龄就够了。求人不如求己。俺心里暗自咬牙,你不是不答应么,俺就和你泡了。于是,俺见天介往学校跑,那个老师去哪俺就去哪,她上茅子,俺就在外面给她“把门”儿,任谁也不让进。软“磨”硬“泡”真起了效果,三天过来,老师被磨缠得没了脾气,开了金口:真拿你个小泡儿没辙。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咀嚼回忆只能说明家军对这段生活有深刻的记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往往是过滤的,家军在这篇散文中则比较真实地回忆了幼时求学的真时场景。家军所描述的生活对经历过那个时代生活的人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而对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生活的人则可以透过他的描述了解那段历史。那是一个匮乏的时代,一个艰辛的时代,一个普通人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

文学传递的不仅是经验,传达经验甚至是次要的。

真正的文学,不是讲故事,不一定传递经验,更重要的是唤醒你坏死的经验。一个人活得越长,他的经验被钙化的可能性越高,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唤醒”,重新激活你钙化了的僵死了的经验。

在我细读家军的散文《苦尽甘来》之后,如果要我如实说出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惊诧。原因之一就是,我真没想到他在十六年前(2002年)就已产生具有如此造诣的成熟作品。而最大的原因是我感觉到他的思考的“多棱镜”特征和深邃,且表达形式是如此诗意而有突破。

通读全文,我深刻感觉到的就是家军在写他自己,精美而凝炼的语句和知性、智性、沉静的文字,使《苦尽甘来》当然地具备了独特质感、质地以及我在上面说到的、他平时的一些创作特征。稍有一定阅读审美能力的人,都应该感觉到了此文精美而凝炼的语句,具有诗性语言魅力以及它的知性、智性美。

这不仅缘自家军先天的禀赋,更是他对生活充满热望、激情,善于灵思妙悟的结果。而文字的沉静美,我觉得这不仅是某些风格取向所决定,更是一个作家在写作上臻于成熟的象征,那是一种深潜性的写作。

沉静的反面就是浮躁,就是虚浮。

《苦尽甘来》我读了几遍,我还是只感受到一如初读时的那种感觉:优美,洗练,深沉,凝重,厚实,灵悟……并且我再次“确证”它的内涵不仅是多重的,简直就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以至让人产生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就是说,它的内涵是立体性的,“全”方位的。如此简约的一个文本,却有如此的大容量,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说白了,家军的散文就是一本打开他的自我之书。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hgubkqf.html

乡音无伴苦思归——天津作家段家军印象(之三)的评论 (共 3 条)

  • 诸葛杨
  • 诗心云卿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