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翰墨流韵夏都情

2019-05-07 09:55 作者:瑶台望月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薛会兵

者大哉,沐嫘祖禹王其泽,仰忠臣名士之光,在今在古尊斯夏;

安而盛也,喜人文生态相辉,醉山水农林并美,宜业宜居得所安。

这里是“厚韵夏都·醉美夏县”。

夏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称安邑,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堪称“中国源头、华夏摇篮”。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两次提到夏县:轩辕黄帝元妃嫘祖在夏县教民养蚕和禹都安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接中条之紫气,纳大河之涛鸣,“七山二川一丘陵”的摇篮里,孕育出大气磅礴的辉煌历史、俊彦星驰。嫘祖养蚕、大禹治水、介子忠、卫门书派、唐将薛嵩、温公著典、康杰播火……他们都曾创造了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以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江山代有才人出。当历史的车轮驶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河东“卫门书派”,在新风换代、流派交替之际,以家族为单元,笔立志,墨养德,文载道,自觉沉潜于民族文化的长河中,以超旷的人格胸襟和文化担当,演进传统,拓展理念,代际传衍,兼济天下,在中国书法的长卷上,书写“艺文”同进、“人书”合一、“家国”共荣。

山川秀美的夏都大地,是艺术扎根的丰赡沃土;悠长厚重的历史文脉,更是艺术生长的深根长蔓。从魏到东晋,从卫觊到其子卫瓘,到其孙卫恒,到卫恒的从女卫夫人,在书法实践、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上,不乏宗师巨匠与赫赫名迹。卫氏一门“家学相传、四世不坠,长达百余年”,彪炳书坛,影响深远。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卫夫人,本名卫铄,字茂漪,是“卫门书派”的杰出代表。她秉承家学渊源,师法楷祖钟繇,博采诸派之长,终成一代名家,被誉为“笔中女仙”,开创了中华女子书法的先河。更有启蒙书圣之教泽,蜚声史册,佳话千古。

正所谓:才华不让须眉,有女儿自带墨香,映水浮霞,玲珑心见簮花楷;德范堪尊师表,论弟子岂唯书圣,传经载道,磅礴志存笔阵图。

沐一脉清泉,洗心当伴瑶池月;循千年圣迹,习墨宜临古夏风。书法之于夏县,犹如墨与纸的遇见。溯流从源,一代又一代的夏都儿女,在“卫门书派”的精神感召下,自觉扛起赓续笔墨的重任,世耕墨田,化风成俗。

传统的书法艺术,与夏县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共生。在婚丧嫁娶、乔迁新居、重要节日等活动中,至今保留着书写对联等古老习俗,形成了书法艺术无处不在的浓厚氛围;更有那些深埋于地表的古迹,风沧桑的碑刻,皆是书法艺术美轮美奂的符号、钟灵毓秀的咏叹、高悬史空的档案。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文化强县”战略,致力打造“中国书法之乡”,在发展规划、政策扶持、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推动书法艺术事业大发展、大进步、大繁荣!

条山巍巍,烟云如墨染山水;大河涛涛,流水若琴吟风月。如今,夏县的书法事业如火如荼,呈现出群众习书蔚然成风,书法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书法人才如雨后笋。全县现有国家与省市级书协会员百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大书展上,被书法界誉为“夏县现象”。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守正出新,正道致远,挥毫运笔传承文化基因,饱蘸浓墨书写时代风骨。

翰墨流韵地,书香正浓。夏县坚持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弘扬国粹,培根铸魂,推动书法教育进校园,近年来先后为各大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书法学子1200余人,为书法艺术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为深入贯彻市委“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总要求,围绕大运城建设的“三个战略定位”“四大战略目标”,挖掘“三大资源”,弘扬“六大文化”,县委、县政府坚持抢抓机遇,对标一流,借力打造和撂响“厚韵夏都·书法之乡”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优势化为发展优势,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致力打造崇德尚文、开放包容、山川秀美、宜居宜业、人民幸福的“大运城新花园”。

沐浴改革东风,条山架笔,集士纳贤书盛世;喜迎祖国华诞,夏都铺宣,携手同心起宏图。

“厚韵夏都·醉美夏县”欢迎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gsypkqf.html

翰墨流韵夏都情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