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江南北一片天(散文)

2019-12-03 09:08 作者:格列美湼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江南北一片天(散文

作者:笑君

铜陵、枞阳,分置在大江南北的两个临江而居之地,只不过一个是市,一个是县,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

有几位枞阳籍的文友,聚会过几次,酒喝得痛快,聊天却聊得不好。因为,我听不懂他们说的话。J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是著名的校园诗人。H君,古文学造诣很深,专攻古典诗词。他俩说话,地方口音太重,没有普通话的成份。听他俩说话,感觉是在听外语,几乎一句也听不明白。

有意思的是H君,还喜欢找我说话。经常是他说了半天,我一句都不回,只能用眼睛看着他,偶尔的点点头,表示附和、赞成。其实,他说了什么,我根本就没听出来。却又不能说不知道,看着他是尊重,点头算是对他的回答。

每次聚会后,我都要呆想一大会:难道枞阳人说话都是这个样子,他们说的是另一种汉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此,我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枞阳看看,那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方水土。

五月初,正是清风沉醉,花香满怀的初时节,我付诸行动了。出发前,我又多了一个想法,枞阳现在归铜陵官辖,何不从江南到江北的走一趟呢!

于是,先去了铜陵。

铜陵,因铜而得名,以铜而兴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就出自铜陵。因此,铜陵名满九州,享誉世界。我几次南下北返,都从铜陵经过,却未能驻足一看。对铜陵,是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颇为遗憾。

如今的铜陵,己是长江中下游、皖江的重要城市之一。城市建设,人民生活自不必说。我最想看的是“铜陵博物馆”,“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园”。因为,这两个地方才是记录和表达铜陵文化的最佳之地。

铜陵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全面展示了铜陵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分《蜚廉折金》《铜地初曦》《矿冶遗韵》《青铜遗珍》《吴楚争雄》《当代铜工艺》等6个部分。采用现代高科技展示的方式,模拟采、冶、铸铜的场景,史料详实,人物逼真。还有260余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铜器,以及80余件当代的铜工艺品。展示手段新颖先进,文化内涵丰富,再现了古铜都三千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遗韵。

可惜,此次来铜陵依旧是赶着时间走的,没能走进博物馆,只得找了相关资料,填补一下心底的渴求。暂且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国际铜雕艺术园”上,这里展示的是2010年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节收集的精品之作,是铜文化的浓缩。

中午12点左右到达铜雕艺术园,太阳正在头顶上。当然,此处为临江之地,清风习习,气温便不是很高,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车在“国际铜雕艺术园”的铜碑前停下,驻足观赏了一会,便向园中走走。

整个艺术园分为中部集会区、南部文化区、北部休闲区、西部滨湖休闲等四个功能区域。其景点由主景、次景、辅景组成。中心广场的圆心处,是一个巨型铜雕“青铜之魂”,以抽象、富有动感的造型充分表现了“铜都精神”,也是艺术园的主题。对于园区里的重多设施,我并不感兴趣,想看的是那些铜雕艺术品。

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叫《亲铜时代》,是用很多根铜管排列组合成的一个整体,向天而立,直指青云,就像一丛才冒出来的竹笋,中间的最高,四周稍矮些。我看了半天,不知其意,恨自己才薄学微,眼界短浅,读不出内含,只得悻悻离开。当我在念念不舍之中,转回头再看一眼时,忽然觉得,这不就是一团火吗,是从地底下喷出来的地之火,是火炉中爆发出来的,最原始古老的人间之火。我似有所悟,作者要表达的是千百年前的第一炉烧铜的火,是华夏民族掌握冶铜技术的一个象征。

又看到的一件作品是《夸父追日》,从远看,就像是火山岩堆积起来的一个石垛子。只不过是作者把石头一层层的迭加起来,形成一个造型奇特,似山,不是山;似火又未成火的固体,就像是被水冲击了千万年而形成的,一级一级磊积起来的石涯断层。其实,那是用铜打造的,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读这样的作品,可真是不容易哟。只有认真地看,细心的揣摩,才能明白大致的含义。如今的时代,我们当然不需要去追赶太阳。但是,我们需要追求光明,需要探求更多的未知,需要发扬光大夸父的精神。

还有一件作品很怪,若不留心,还以为这地上怎么无端的冒出了几块大石头,横七竖八的躺着,影响人走路嘛,岂不碍事!可是,当你驻足停下,认真地想一想,便恍然大悟了。原来,那是用铜做成的石头,放在那,看似无规则,却是有讲究的。古时,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铜做镜子,以镜照人便可以……

公元前643年,也就是大唐贞观17年,直言敢谏的魏征逝去了。唐太宗很难过,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知道了这个故事,也就不难明白作品的主题了。作者别出心裁,以铜为石,以石示人,就是要告诉我们别忘了“以铜为镜”,“以史为镜”的史实,真的是振聋发聩哟。

铜雕作品很多,我不能一一细看,因为要过江北上。但是,在走之前,我要找个人说句话,听一听江南人的口音。正好遇到一位保洁的大姐,我问她:“大姐,这个园子里什么时候建的?”正在忙着扫垃圾的大姐抬起头,帽子、口罩、围巾包裹着整个头,只看见两只眼晴,分辩不清年龄。她想了一下,说:“哎哟,你这一问,我还真是一时想不起来了,反正有好几年了吧”。说完,一转身又去干她的事去了。

一口正宗的江南口音,软软的,有很长的拖音,却又有一丝普通话的味道。我未全懂,但基本明白她说的意思。

跨过铜陵长江大桥,在桥北的桥头堡处,转了一个360度的圈,然后而西,驶入G347国道,便可直达枞阳。这条道,从路况看应是才维修过的,双向四个车道,中间有隔离栏,跟高速差不多,即便有很多道口,但安置的只是闪烁的黄灯,是为今后发展预留的,不影响通行。导航的距离有近100公里,限速80码,实际跑起来也就一个多小时便到了。

过去,我只知道枞阳在江北,处于铜陵与安庆之间,还知道有个“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于是,导航就直接定在这个点上了。

下午两点多一点,便到达了导航的终点。可是,从路两边新起的高楼大厦便看出,这里是城市新区,也就是说老城区还在里面哩。来一次不容易,不看看老城区,就等于没来。我没有多想,顺着眼前可以延伸的道路,向纵深驶去。

也就三五分钟吧,进入老城区了。因为,没有在地图上察看一下,驶过了几个红绿灯,也不知道是到了什么地方,依旧向前方驶去。直至,看见莲花湖公园,而且,一眼看去规模不小。我在路边停下了,看周边的建筑以及机关单位的标牌,我知道,这里应该是枞阳镇的中心了。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留意过枞阳,故,枞阳在我的心中是个空白。

枞阳,古称宗子国,西汉时置县。因县城后山多枞木,城位于山南,故名枞阳。汉武帝南巡至此,射蛟于江中,留有射蛟台在达观山之巅。

莲花湖素有“小西湖”之美誉,亦称“莲花池”,居县城中心位置,周围环绕白鹤、摩旗、凤凰诸山。群山逶迤,诸矶星罗,碧水涟漪,林木葱茏,给枞阳增添了几许湖光山色之美。

据《安庆府志》载:莲花池是大清康熙朝侍郎方灵皋的祖业。灵皋便是方苞的字,他晚年号望溪,桐城人(今属枞阳),官至礼部右侍郎。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即可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居住,16岁随父回安庆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曾在莲花湖南岸的白鹤峰筑学堂授徒教学)合称桐城派三祖。

古时的莲花湖,风光秀丽,鱼虾鲜美,景物宜人。清人王灼曾作《十五观莲花池放灯》一诗,赞曰:“琼枝火树夜光寒,照彻苍崖碧水间。五色葱茏开蜃市,万花攒簇拥鳌山。风生锦幄听仙吹,月隐红绡想玉环。别有飞桥尘劫外,星虹缥缈未能攀。”

历史上,莲花湖还是军事要地。元朝末年红巾军徐寿辉部将赵普胜建水寨于莲花湖,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命廖永忠率师攻打,破赵普胜营寨。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曾两次激战于莲花湖水寨。

1949年,解放军渡江时,国民党残匪占据湖边白鹤峰天险负隅顽抗,解放军战士机智勇敢,一举突破险关,解放了枞阳古镇。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就在古镇正大街,是一座融革命纪念地与古建筑为一体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21 世纪初,由于工业发展,人口增加,昔日青碧的莲花湖不再,湖水变灰、变黑,继而发臭。从2008年开始,枞阳县将根治莲花湖列为民生工程,清理了湖中大量的淤泥,将湖西的县医院整体搬迁,兴建了污水处理厂,并在湖周边埋设排污管道,让废水、污水不再流入湖中。同时,对沿湖的夜宵摊点进行集中整顿,使莲花湖获得了新生。

我们从湖滨路入莲花湖的北大门,跨过一湾孔桥,便是“风举花荷广场”。西侧,经过湖心栈道,直达“方苞读书处”。东面是一座小山,站在山顶上,可纵览莲花湖的全貌,城在湖之外,岛在湖中心。城里,高楼大厦,接踵相连,与天衔接,与云作伴。岛上,阳光明媚,清风徐来,亭台楼阁,茂林修竹,互掩互衬,一切都渗透在绿水轻波之间,美不胜收。

在“风举荷花广场”上,我看到了一群上了些年纪的人,正在整修、维护草坪。干这样的活似乎很轻松,有说有笑的,就像是在聊天。我在他们的不远处停下来,就是想听听他们在说什么。可惜,我一句都没听懂,发声、尾腔几乎与J君,H君是一样的。我似乎明白了,这就是一方水土滋润出来的乡音,与铜陵人的话言差不多,却有自己的特色,岂能是我这个外乡人能听懂的。我也更加明白了,J君,H君虽然离开这片土地很多年了,可他们的根就深深地扎在这里,乡音怎么可以随便更改呢?

离开莲花湖公园,便直奔“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旗山,又名幕旗山。南临长江,遥望九华,东接羹脍寨湖,扼长江险要,览江渚胜景。如今,开劈为文化生态园,正是借助了汉武帝射蛟江中,东吴吕蒙设寨抵抗曹操80万大军,解放军谋划渡江等诸多的文化留存,才形成了长江北岸的又一名胜景观。

我们沿着上山的台阶,拾级而上,没走多远便看到一座四角亭子,名曰“惜抱亭”。据说清代大文学家,铜城派集大成者姚鼐的书斋称“惜抱轩”,后人也称姚鼐为“惜抱先生”。姚鼐有一对联:“家居北苑山里,人在南华秋水间”。于是,旗山上便有了这个亭子。

继续向山顶攀登,踏过几十个台阶吧,又看到一个四方形的双层亭子,牌匾为:勉成国器。两边亭柱上有楹联曰:奥学丕天懿文华国,清机昭理大业镇浮。是清代大学者吴汝纶创办桐城中学时题写的。此亭便叫“国器亭”。

当我站在国器亭二层的南侧,放眼望去,忽然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眼前是浩渺如带的长江,自西向东,滚滚而去。而江水又随着一条支流,直接与枞阳小城相连。可以这么说,枞阳镇,其实就是长江边上,河湖港叉中飘浮着的几个如同明珠似的小岛。小城既在江边,又在绿水涌动的浪涛之间。

我恍然大悟,这里是浸润着长江之水的宝地,位置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更是无与伦比。也因此,才留下无数古人的足迹,才诞生了如此之多的民族精英。

抬头看一下天,天被亭子的顶给挡住了,再看一下亭子底下,旗山似乎与莲花湖,与长江,就在咫尺之间。难怪汉武帝能在此张弓搭箭,一举完成了千古辉煌,还有吕蒙,还有我人民解放军……

一转身,向东方看去,眼前显现的是池州长江大桥,如帆似的斜拉长索横跨在一条白练之上,其雄伟,其壮观是无法用文字可以表达的。但是,我知道,寻着长江往东走去,便是铜陵。如今,枞阳与铜陵,一衣带水,南北相应,头上顶着的是一样广阔而高远的蓝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gqnbkqf.html

大江南北一片天(散文)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