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让校园文化更有文化些——到底是“司母戉鼎”还是“司母戊鼎”?

2018-06-10 22:46 作者:孙成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校园牡丹园中的平台上耸立着一个大鼎,象征着这所学院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大鼎的标牌上似乎写着“司母戊鼎”四个大字,然而走近一看,好像又不是“司母戊鼎”,揉揉眼睛,再仔细瞧瞧,原来是“司母戉鼎”!

在商品流通领域,有些不法商家故意用同音或者字形相近的字,取代原有商标中的某个字,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比如用“钻塔山”代替“红塔山”,用“王老古”代替“王老吉”,还有“农妇三拳,有点田”等等。但这里是大学校园,况且又是专门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跟假冒自然是沾不上边的。既然这么写,也许有其深意。为此,我还颇费了些周折,查阅了一些资料。

“戊[wù]”是天干的第五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或者纪日。与“戊”相近的几个字有“戍、戌、戎”等,字形相近,容易读错,所以古人编了一句口诀——“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横需点树雾中空,十字交叉便是茸)”,记住了这句口诀,通常是不会念错的。

至于“戉”,它的读音是[yuè],同“钺”。其意是大斧。“钺”最早是刑具,后象征君王对军队的指挥权。在商代前期,它基本是作为一种礼器来使用的。直到唐宋,才被当成与刀剑同等重要的武器。那时,主要作战对象是擅长骑射的北方游牧民族,把斧钺加上长柄对付彪悍的骑兵颇具优势,所以它实现了从礼器到兵器的转变。

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的。这是一个重达830多公斤的庞然大物。出土后走漏了消息,差点被鬼子掠走,多亏了当地乡绅连掩埋,后又搞了一个假货蒙了鬼子,才把这件国宝保留下来。它是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鼎的内侧有三个象形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这三个字是“司母戊”,意为“祭祀母亲戊”。但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第一字不是“司”,而应是“后”,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是“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之意,主张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意思是“将此鼎献给敬的母亲戊”。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认同。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时,该鼎前的标识已由“司母戊”变成了“后母戊”。这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论,不少学者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同。于是出现了该件国宝在不同地区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名称不同的尴尬局面。在中国博物馆,它叫“后母戊鼎”,而在它的出土地,殷墟博物院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依然把它叫做“司母戊鼎”。究竟是“祭祀说”还是“敬献说”,看来目前尚无定论。

至于“司母戉 [yuè]鼎”,目前尚没有发现记述它来历的资料。因此,只能认为是字写错了。不知道当年是哪位书家在仿制的大鼎上弄出这么一个“亮点”来?

如果有可能,有关部门能不能改一改呢?每当我走过那里,看到“戊[wù]” 佝偻着腿,变成了“戉 [yuè]”,总感到心里堵得慌。好些年过去了,是到了把它的左腿拉直的时候了。

【原创】文/图:孙成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gdxrkqf.html

让校园文化更有文化些——到底是“司母戉鼎”还是“司母戊鼎”?的评论 (共 8 条)

  • 倪(蔡美军)
  • 听雨轩儿
  • 心静如水
  • 程汝明
  • 襄阳游子
  • 雪儿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学习了,问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