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梅岐山下的变迁

2020-06-08 07:43 作者:晓染霜林醉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幸福进入了你的生活,你就无法把它掩藏,它总在无意间,在你的眉宇间,在你的笑容里不经意间绽放开来。阮云星老人正是这样。

6月4日,我随同区农业局扶贫工作队去咸安区双溪桥镇的三个贫困村之一梅岐村调研村里的脱贫情况,在毕青阳支书的带领下去拜访几位刚脱贫的村民。上午10多钟,我与毕青阳支书在村口的池塘边正巧碰到了要去拜访的阮云星这老人。她正好收起捞鱼用的鱼兜儿,虾虎鱼还在鱼兜里活蹦乱跳的,足足可以做一碗鱼鲜了。我们说明来由后,她乐呵呵地说快到屋里坐,快到屋里坐。

老大娘年纪70来岁,老伴几年前去逝,在家带孙子。她领着我们走进了一幢连五开间的砖混结构的老房子,还没进屋就说打心底感谢村委会感谢政府的关心。边说着边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三层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房子说,那是我儿子的房子,我和老伴一直住在这幢连五里,老伴前几年就走了。挺宽敞的,大儿子成家后在省城武汉政府食堂工作,小儿子上大学,生活好起来,没什么负担了,一个人在家带着读小学的孙子。说到这里,眉宇间的皱纹徐徐舒展,就像这池塘边盛开的莲花。不,那不是莲花,脸上绽开的明明是幸福之花么!这朵花不止是开在阮云星老人的脸上,也开在已经脱贫的徐汉川、金其清、骆昌全、骆凡湖、许玉枝等人的脸上,开在梅岐山脚下的两千多人的村村落落里。

梅岐村前有大幕山,后有梅岐山,从距离上看,与梅岐山更近。大山阻隔,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较差,自然资源少,共有23个村民小组,2700多人,以小耕作模式为主。村庄散落在山的诸多的旮旯处。青壮年劳力严重流失,守在村庄的多是年老力衰的或残障的,偶尔看到几缕炊烟,才知还有人间烟火气,平日看到的多是老人、鸡与黄狗。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

几年前,这里还有这样一群人:

徐汉川,前年病故,留下老伴毕青莲和两个儿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因家庭贫困,两个三十多岁的儿子却与“光棍”结缘。在农村人看来,这就断了香火,是一件很闹心的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阮云星,70多岁的老人,老伴残障,两个孩子读书,全家靠她一人耕一点田地维持生计。

殷锦,60岁,两个儿子智残,耕几亩薄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计无以为继。

金其清,妻子风湿瘫痪,还有孩子还在念书,住着一幢已有年代感的砖混结构老屋。一到刮风下,老屋摇摇欲坠。

骆昌全,2个儿子长年都滩痪在床,家里缺乏劳动力,贫困压着喘不过气来。

......

在梅岐山脚下,还有这样的贫困人口共计120户333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困窘。

他们,是村委的痛,是扶贫工作队的伤,也是乡村的遗憾,更是国家的忧慽。

2014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承诺:2020年全部脱贫!中国开始全面部署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数以千万计的贫困家庭被纳入国家档案和国家关怀。

由此,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深层次的一场脱贫攻坚战斗,拉开大幕……

过去对毕青莲、阮云星、殷锦春、金其清、骆昌全、骆凡湖等一样的全国万万千千的贫困户,虽然党在关怀,政府在关心,社会在帮扶,村民在援助,可怎么也解决不了他们的贫困的现状,眼看着贫和困依然啃噬着他们,我们却没有具体的有效办法。他们因精准扶贫而实现了巨大蜕变。

昔日梅岐山是当地阻碍贫穷与富裕的大山。翻过了这座山,走出这里的穷山恶水,是这里村民世世代代的想,于是在很长时间里,梅岐山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字。而今的梅岐山,不再是贫穷与落后的标签,而是小康、富裕和幸福的象征,不再是村民想逃离的穷山恶水,而是梦乡里的美丽乡愁,是温暖,是记忆、是不舍的思恋。

几年前,区农业农村局扶贫工作组开进了梅岐村。村两委认真落实党的政策,转变思想观念,由原来的粗放式扶贫变为精准扶贫,山旮旯处因精准扶贫的到来而悄然改变。

梅岐人是怎样砸碎贫困与落后的枷锁而改变自己命运的呢?

强化组织建设,为扶贫打造战斗堡垒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村两委和区驻村扶贫工作队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列入每次会议议事内容,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工作。突出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增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健全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村各项扶贫事项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讨论,村监督委员会成员监督,特别是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摸清“家底”,为扶贫精准发力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对梅岐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资料进行了地毯式大梳理,对120户贫困户家庭信息逐一核实,确保被扶对象精准,不落一人。农业农村局结对帮扶干部重新精准入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了解入户对象的生活情况、收入来源、孩子入学及家庭人口结构,研究致贫原因等,规范准确填写扶贫手册及明白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2019年精准到65户贫困户。

办实事、办好事,为扶贫添砖加瓦

结合梅岐村实际情况,区农业农村局结队扶贫以来,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制定并实实在在完成几件重大事项,做到落地有声,抓铁留痕。截止到去年11月,2019年十件实事已逐一落实,具体如下:对养殖小区进行一次维修,完善管理;开展一次网上帮需对接活动;开展一次技能培训;每半个月组织一次结对走访;进行一次美丽乡村卫生大扫除;进行一次茶园技术指导,组织资金贰万元完善茶园建设;帮助维修5口当家水塘,硬化一条排水沟;发展农业生产,支持梅岐村肥料3吨,资金5万元;组织一次精准扶贫春季科技培训班,请农业农村局茶叶、种植专家对贫困户对口技术培训;推广一项农业生产高效模式,“一种两收”再生稻示范面积50亩。这里每一件事,事事关系到民生,关系到脱贫,所以有了殷锦春养虾有了收益,金其清养羊有了盼头,骆环湖养猪有了依靠,他们因此而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因此而获得了做人的尊严,第一次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看到他们的人生第一次出彩,扶贫工作队的同志释怀了,村两委的同志释怀了,乡亲们也开心地为他们点赞。

为村民办事事,还要做到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村民的困难也就是村里的困难。养殖小区大棚棚顶有部分出现漏水现象,给养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村委和扶贫工作队申请30万扶贫资金对5栋5000平方棚顶刷防水漆,以保证小区的正常养殖。由于干旱,茶叶基地苗种变少,村委和扶贫工作队组织村民进行补苗,而且改善基地管理,将茶叶基地分别若干个片区,分片确定责任人,对茶园进行分片管理,确保茶园的浇水、除草、施肥等日常管理得到有效保障。与湖北文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管护协议,定期进行除草等日常维护工作。

有时在很多人看来是小事的事,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就是大事了。有一次阮云星老人的孩子进城读书,在去上学的路上不慎遗失了领取助学金的银行卡。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助学款没法领导手了,老人焦气万分。镇政府刘镇长知道此事后,立即行动起来,先在银行挂失,然后与学校联系,办好新的银行卡,相距40多里的路,亲自将卡送到老人手中,而且自己掏出200元钱表示慰问。说到这里,老人的激动得几颗热泪滚了出来。

用好项目和产业带动模式,为扶贫铸就锋刀利剑

梅岐村委结合当地实际,在持贫工作队的努力支持下,扶持村民建成了5000温氏鸡养殖小区;帮助贫困户发展30多亩的小龙虾养殖,获得了收益;建成了光伏发电基地,年收入万;建成了500亩茶叶基地,后续还要做大做强;建设400亩中药村发展基地,现已初具规模。

项目和产业的带动,为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仅温氏猪养殖就带动了40多人就业。在这些岗位里,更多的是解决贫困家庭人口的就业问题。除此以外,村委和扶贫工作队更多地让公益性岗位,如保洁护理类,优先安排给贫困家庭。

项目与产业的发展解决的不是简简单单就业问题,更是解决脱贫问题。殷锦春因养虾而乐开了,金其清因养羊有乐开了,骆环湖因养猪乐开了,还有与他们一样因贫困而无法过有尊严的生活的数十户家庭,他们因此而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因此而获得了做人的尊严,第一次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推广高效农业模式,为扶贫强筋健骨

天下无粮不稳,种粮食关系到国家安危,人民温饱。鼓励和支持农民种粮食是国之大计。高效的农业经营模式和种植模式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一环。区扶贫工作队和村委在扶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为种植大户保驾护航。在毕家湾,种植大户毕胜林示范种植再生稻,面积50亩,区扶贫工作队和村委免费为其提供种子肥料和全程的技术指导。2019年,再生稻头季单产突破千斤,二季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200斤/亩以上,为来年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全村整体推进油菜轮作新技术,油菜轮作直播面积300亩以上,根据有关政策,对油菜种植户给予适当补贴。

推广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经营模式,我们不仅看到了它在脱贫路上的功效,更看到了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前景。

抓抗疫促生产,为扶贫保驾护航

农业发展不免会遇到水旱灾害,抗洪抗旱是农业发展时刻关心的问题。今年,疫情盛行,世界正在严重地遭受其影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去年7—10月份,连续干旱无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同志想尽办法,在阳武干渠开闸放水期间,不惜一切代价,争取了上级支持水泵2台,昼抢抽,挽回了16组箭楼郑150亩水稻损失。把水源最终引到该需要的地方,

今年春,湖北成为疫情重灾区,为保护村民的生命安全,维护村湾社会稳定,我们总能看到那些“逆行侠”的身影。区扶贫工作队的阚德林党组委员、熊庆主任两人同年出生,已近退休年龄,在疫情面前义无反顾,主动请缨,从今年元月22日开始,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他们部署防疫斗争,宣传防疫政策防疫知识,登记回村人口,慰问贫困家庭,入户测量村民体温,督促居民居家隔离,应对突发事件,坚持住吃在在卡口,直到关卡撤离,一直坚持坚守了两个多月。像这样的“逆行侠”还有很多,原村委副支书毕青阳,村里的党员干部郑作送、高翠云、王玲玲等。这些“逆行侠”们难道真的不知道新冠病毒的硬核传染力吗?是他们不知道多一次接近村民就多一次感染风险吗?不,是因为党魂党性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在梅岐山下,扎根在村里的田头地垅。

下午4点多钟,我们一行告别了正在忙着开村组会的村委同志。车子行驶在梅岐山下村组公路上。初的阳光,照着碧绿的田野,池塘的水波潋滟。梅岐山山坡上的火红的野杜鹃花,一团团,一簇簇,随山风轻盈摇曳,嫣红深处,那不是村民脸上泛起的灿烂微笑么?清新的空气弥漫在这昔日的穷山恶水间,而今仿如进入人间仙境,洁净的村庄安详宁静地散落在田野和土岗上。村庄醒了,村民醒了,整个乡村醒了,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也看到了乡村振兴伟大蓝图唤发出来的强大生机。我相信未来的乡村不再是村民急想逃离的场所,而是魂牵梦绕的美丽乡愁,是实现梦想和人生出彩的天堂

再见,梅岐山!再见,我的勤劳的村民们!

2020年6月7日于咸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faubkqf.html

梅岐山下的变迁的评论 (共 1 条)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