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儿时记忆:家乡有爿暖暖的土炕......

2018-11-05 13:20 作者:1963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母亲健在时对我说,她的三儿是1963年的深秋,刚拾掇完这天的晚饭食材,在家中的土炕上出生的。因此,这56年来,不管是到吉林通化的仙人桥五舅家,还是广西融水的朋友家的苗寨火塘,一闻到土炕的烟火味,就有了家的温馨;喝二两东北的北大荒、来两碗西南的甜酒酿,头一捱着土炕上的枕头,就能呼呼大睡,与仙悟道。

天南地北的地方走得多了,可以休息的地方见得多了,就有了比较。但比来比去,我一直坚信,家乡的土炕拟或地北天南的土炕,和那里的村庄一样古老。如果说村庄上空一片片、一簇簇,或浓或淡、或青或白的炊烟是乡愁的化身,温暖结实的土炕就是我记忆里家的灵魂、家的主心骨。

我时常武断地认为,土炕就是家和外面的分界线。热炕头上,就是人间温暖的演绎;热炕头外,就是薄凉的风飘摇世界。一个游子,只有跨进了门槛爬上了炕头,身体才会安暖,心灵才会歇息。

我的老家地处沂蒙山区的东南部边缘,北依群山,东傍大海,南瞰平原。虽无酷暑,无严寒,但一进入冬季,每年总有那么半月二十来天,让人冻彻心骨。记忆里的冬天取暖,不像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煤炭火炉电热毯空调取暖,幼时老家里家家户户温暖的热源,都来自家家户户烧热的土炕。上学回家,脱鞋上炕;亲戚来了,脱鞋上炕;一家吃饭,脱鞋上炕。记忆里,家乡的土炕,就是温暖的记忆。

记忆里,每到冬天,全家人都要早起晚归,去冬天的旷野里往家划拉一切可以燃烧的东西,以备寒冷时节土炕的热源。今年进入冬季防火期后,每周的周日,我和几位同事到山上防火值班,谈起小时候每年一次的“放山”拾草,感触颇多。记得我上初一的1977年寒假,我吃了凌晨三点母亲准备的热乎乎的疙瘩汤,随全家人去离家13里的“狼窝沟”拾“放山”草;天明磕磕绊绊到了拾草的山场,还没划分每家的拾草区域前,二姐边走边把沿途的较粗的枯树枝折断成米来长的一小捆,让我随其后抱着;我亦步亦趋跟在二姐身后,二姐告诉我,不能放下,放下就不是咱家的了,我就宝贝似的抱着。人聚齐了,开始划分每家的拾草区域前,任何人手里、网兜里的柴禾都是大家的,就地扔在地下;我们这些孩子,就得到全体社员的默许,可以尽其所能的把先得的柴禾抱在怀里,作为各家的意外之财,得以收获。那次我家按人口,分了长13步宽7步那么大的地方,我告诉父亲说,咱家分得拾草面积是一分三厘六五,在队里记工分的二哥说,算得丁点不差。天正午时,直到所分的区域没有一根松针茅草了,父亲就结结实实精心捆了4小捆,让二姐二哥挑着往家走。这两担柴草,平日是不能用作来“烧炕”的,要专门留到除夕到年初六“烧炕”用。

小时候,在土炕上睡久了,身上自然而然就会带有土炕特有的炕烟味。这种味道从出生时起,就开始渗入我的血液,深入我的灵魂丰满着我的记忆,发酵着我的乡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开发的进程,家家户户都搬上了高楼。我却臆想着,等彻底退休,等老无所依,寻安然一隅,种二里桃花,建几爿土炕,过几天儿时记忆里念念不忘的惬意时光,记忆承载着我美好记忆的家乡那爿暖暖的土炕......(song1963jun)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eymskqf.html

儿时记忆:家乡有爿暖暖的土炕......的评论 (共 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