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环水绕冷泉寨

2019-08-18 21:44 作者:神龙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作者/山西冯恩启

【一】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们,无一不是听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长大的。大禹治水以不屈的战斗精神,强大的文化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在天灾人祸面前,从不言败,不断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性格特点。

太原盆地,远古时代,汾河、晋水等周围山地的众多河流,全部流入盆地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南北长约150千米、东西宽约30到40千米、面积5000多平方千米的洋洋大湖。根据现在打井发现的黑淤泥和贝壳等,我们可知,湖深大体在100到200米。有的地方比较浅,有的地方深度超200米。晋阳湖,尤其是在季或雨量大的年份,整个湖的面积会大大增加,不仅会淹没湖边的农田和人们的家园,造成本地区洪水泛滥成灾,也会严重威胁着下游晋南地区尧、舜都城(人口稠密)的安全。

禹的父亲鲧,一直采取垒土筑堤,刨石修坝的围堵方法来治理水患,但越堵水患越厉害。波涛汹涌的河湖水,发怒的洪水大潮,西面冲决堤坝,扑向田园村庄,家园被毁,人成鱼鳖。南辕北辙,行使的方向不对,带来的后果就是离目标越来越远。最后,鲧因治水对天下不仅无功且有害而被杀。

夏禹继承父志,继续带领众部落治理水患。但他却一改父亲治水惯例,亲自实地考察山川地理风貌,察水患原因。最后拆除原先围堵洪水的堤坝,疏通河湖通道,让水自然归入大海。大禹经过几十年的尽心治理,洪水得到了有效治理。中华文明从此沿着大禹治水的足迹,以强大的生命力,在九州之地蓬勃繁盛起来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就是大禹在山西治理水患的一项最大惠民工程。打开控制晋阳湖水的大山,顺山势挖通控制晋阳湖水的太岳吕梁交汇处的狭窄长谷雀鼠谷。在那个没有先进工具的时代,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得知,大禹带领先人们用了多长时间,付出多大的生命代价才打通70多公里雀鼠谷汾河古道的。晋阳湖水被空出后,随着人们开荒种地、建造村庄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周围丘陵山地的草木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的速度加快,周围山地的泥沙土石不断涌入晋阳湖中。一年年,一层层,把个深广的晋阳湖,淤埋成了一个土层肥厚的盆地平原了。尤其是明清以来,太原盆地是山西重要产粮区,晋商故里成为了汾河流域最富庶的地方。

【二】

据有关专家考证:广义上的雀鼠谷指北起介休义棠镇、南达霍县城这一段汾河古道,全长70公里。狭义上,是指北起灵石冷泉关(也称阳凉北关)、南达灵石阴地关(也称阳凉南关)这一段位于灵石境内最为狭窄险峻的汾河谷道。雀鼠谷初称调鉴谷,北魏称冠爵津,后演化为雀鼠谷,意思就是,只有像鹳雀这种善于飞行的和山鼠类这种善爬跳的动物,才能穿越雀鼠谷。顾名思义就是说,此处山峰峭壁林立,河水波涛汹涌,山道曲折凶险,毒蛇猛兽、强人盗匪横行其间,不是一般人能随便穿越的。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靳生禾教授与山西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谢鸿喜教授在《隋唐雀鼠谷古战场考察报告》(2008年)中写道:“汾河在介休境的流程为31公里,落差仅为7.2米。在灵石境的流程为46公里,落差为125.5米。特别是夏门至南关16公里,落差为55米。在霍州境的流程为44公里,落差不过80米。” 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汾河在灵石雀鼠谷段那“金流涌动,林麓深沉,东控介峦,西连白壁,峰巅万仞,峭壁千寻......《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记》”狂涛嘶鸣,撼山动谷的壮观景象。而冷泉镇(冷泉关、冷泉古寨)就位于“灵石雀鼠谷北口”控南扼北的地方。

灵石口冷泉镇,一个大禹创造了治水奇迹的地方;雀鼠谷,一个上古先民凿通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的汾水工程;灵石,一个以天降“神石”而得名的传奇地方,一个战国赵魏边关相争之地,西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民族文化碰撞、相融之地,隋唐改朝换代军事战略要地,宋、元、明、清三晋盐商主要通道之地,辉煌了中华文化,也绚烂了悲风泪雨的历史天空。

【三】

雄奇壮美的太岳山,开阔了灵石人的胸怀;贯穿南北的雀鼠谷,厚重了灵石文化的内涵。天造地设的灵石,不卑不亢,悠然地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我带着对灵石的热,带着对雀鼠谷探秘的向往之情,于2019年7月10日,约汾阳李世林、吕世宏、王文明三位文友,开始了雀鼠谷游览之行。那天,我们出发时,天下着蒙蒙细雨,虽很凉爽,但一片迷蒙,前方的路看不远,与灵石文友相约的地方也没准确记住,导致我们的车超过雀鼠谷冷泉镇桥十几公里,致使灵石五位文友在路边雨中多等了我们几十分钟。

我们在灵石梁志友、武兴亮、阎润钰、任凤英、贺马元文友的带领下,走过冷泉汾河大桥,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到了冷泉古寨。冷泉古寨位于汾河东岸的一座山丘上,东依太岳山,西临汾河滩,南北深沟环绕。古寨有夯土堡墙护卫,有东、西二门。站在古寨西门外,我抬头西望,吕梁横亘,远接天际;脚下,汾水南流,翠岚飘荡;左右望,山壑相连,草木丛生;回头看,寨门高耸,气势威严。无疑,这座古寨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听灵石文友介绍:这就是名扬中华历史的冷泉关唯一幸存下来的冷泉古寨,历史悠久,但现在看到的寨子主要为明清建筑。

古堡西门遥对吕梁山,下临汾河谷地,为砖石建筑。门洞上方嵌有“永安”二字石匾,门洞有结实厚重的铁皮包木大门,大铁钉排列其上。门洞上有重建砖木门楼,门洞地面青石铺路,两侧嵌有石碑,一块是清乾隆54年冷泉寨重修车路碑,另一块为清道光6年静止砍树开窑碑。听堡寨管理员杨茂盛说门楼房存有明嘉靖22年(1543年)《冷泉镇修寨记》碑,但我们却没有上去看。整个门洞和门楼重修一新。我们一行人以堡寨西门为背景,合影留照,欢快之声打破了堡寨的冷寂宁静。

冷泉寨有一条东西向主街,西低东高呈坡状。街道宽窄不一,坡度有陡有缓,乱石铺面,长约210米,宽约4米。主街两边共有六条小巷。南北小巷都不在一条线上,长大约30米到70米,宽约1.5米左右。整个堡寨大约二万五千平方米。堡寨房屋依山就势而建,多为单院、三合院或四合院。但院接院,房靠房,似乎又成一整体建筑群。大部分院门临街,出入很方便。由于寨子里的人家已搬迁到山下新村,房屋长久无人居住也无人修理,毁坏得很厉害,看上去,整个堡寨房屋及院落野草丛生,破砖碎瓦到处都是,堡寨人去房空院空,一种凄凉不免涌上心头,写诗一首以抒怀:汾水长流万古萦,青山列队送谁行?寒泉带雨不知去,只剩阳凉一寨城。

堡寨古木苍翠,夯土堡墙厚重,在无言中记录着古寨沧海桑田的风云变迁。店铺关门了,戏台封唱了,祠堂荒芜了,残存的精美砖雕、石雕、木雕、陶塑、灰塑、彩画、门匾等,在冷泉堡寨秋散漫的时光中,静静地等待着爱它们的人披云带雨来,为它们清洗尘垢,抚平创伤,妆点往日风采。

我们拾级登阶,踏草进院,看故人遗迹;穿街出东门,望雄奇太岳。虽听不到,昔日金戈铁马,刀枪剑戟,厮杀呐喊的声音,也听不到,那些老房院里婴儿的啼哭,洞房花烛的甜言,张灯结彩的欢声笑语,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堡寨依依不散的文化气息,永远追求太平安宁的精神理念。

多少为躲避战争的人走进古寨,与它生死与共的豪壮;多少为追求新生的人搬出古寨时,一步一回头的不舍,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我们依然能看到这座古寨的美好。古寨的一切,不管是现存的还是消失的,早已融入堡寨人的心里、里、血液里,不时地被提起,不时地被歌咏吟唱,不时地被讲述给他们的儿子、女儿、孙子,因为这曾经是冷泉人的家啊!

听冷泉杨茂盛说:冷泉村2007年被命名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10年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古寨修缮资金却迟迟未到。

【四】

冷泉古寨位于冷泉关东南的一座山丘上,是护卫冷泉关的一座古村落,南距灵石县城大约20公里,灵石两渡镇6公里。冷泉关位于灵石雀鼠谷北口,大禹治水的重要地方。在中华漫长的历史中,冷泉关始终是沟通三晋南北的咽喉要津。在灵石文史学者编撰出版的《冷泉烟雨》这本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冷泉关在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文化、自然、故事、传说等。在此,我非常感谢灵石文史学者梁志友先生赠送给我这本书。

冷泉村因有“冷泉北流入汾”而得名,“冷泉烟雨”为灵石古八景之首。冷泉水寒澈透骨,流动的寒泉,飘荡的白雾,化云化雨,一入汾水,一入青山,景象似仙女衣裳色彩斑斓,轻盈飘逸;声音似伯牙弹琴,“峨峨兮若泰山”雄壮,“洋洋兮若江河 ”荡漾。可惜冷泉早已潜伏,难见其容。《冷泉烟雨》这本书以此为书名,大有回忆思念其意啊!

《冷泉烟雨》资料丰富,文笔优美,洋洋洒洒几十万言,既可作为灵石冷泉文化历史阅读,也可作为文学散文欣赏。本书共有九章,四十三节。第一章“雄关锁道”,第二章“关塞巍然”,第三章“繁华旧梦”,第四章“沧桑考证”,第五章“名宦乡贤”,第六章“碑石集录”,第七章“诗文选辑”,第八章“故事传说” ,第九章“冷泉记事”,及“后记”一篇。

《冷泉烟雨》是集体著作,是灵石众多文史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个作者,都竭尽自身才华,以严格的科学态度论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不管是文史资料运用,还是遗址、遗迹、文物考证,都是那么准确完整。

冷泉关是进入雀鼠谷北口第一道关,明《汾州府志》称:“屏藩冀北,巩奠河东。表里山河,关锁扼塞。”《冷泉烟雨》道:“冷泉关,历来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历史上有周宣王攻姜氏之戎、汉高祖出击陈豨、魏文帝迁都洛阳、齐后主军至平阳、隋文帝北巡太原、唐高祖起兵晋阳、唐玄宗雀鼠吟诗、后唐庄宗畋于冷泉、后唐明宗阅稼冷泉、后汉高祖至大梁、宋太祖兵困太原、李闯王斩关夺隘以及慈禧、光绪西狩西安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从春秋战国到解放战争的两千多年里,冷泉关成就了一部恢弘浩大的关隘教科书,描绘着历史的沧桑,地域的兴衰,走西口的叹惋。作为曾经的关县里镇治所,它更是蕴藏了厚重的历史积淀,荟萃了关隘烽火,街道商铺,宫殿衙署,寺社庙祠,冷泉风物等文化史迹 。”

在历史的长河里,冷泉关作为山西名关,不仅是政治家和军事家挥马扬鞭、施展才能、开疆辟土所依据的关隘,也是文人借喻咏志,慨叹人生路途悲苦、崎岖难行、抱负难展、心境凄凉的绝佳之地。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吟《寒食行次冷泉驿》:“归途乃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今天,我们读李商隐在冷泉写的这首诗,仍然能感受到他那“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唐崔珏《哭李隐》)的极度身冷心寒的处境。冷泉给了诸多诗人这样感受,千古一情,写首绝句以接情:汾水奔流涧底开,雀飞鼠跃上高台。冷泉关外千秋月,穿破寒云照影来。

可惜,今天我来到冷泉村,却看不到昔日的冷泉关了,也没有了历代将士们、诗人们的那种思亲乡愁。有的是高速路、铁路上飞驰的车辆,载着人们满满的追求与希望,穿云破谷,不断地南来北去,我们幸运生活在这个天下太平的伟大时代。太岳吕梁雄峰连绵,汾水滚滚滔滔不断,轻岚飘飞去,云雾隐沟中,一轮崭新的太阳,温暖了冷泉山川,也温暖了我们来时被雨淋湿的心情

我们要走了,来得匆匆,去也匆匆。只愿我们的到来,能惊动潜伏断流的冷泉和古关堡寨所有的神灵,让古寨文化重新活起来。

回首青山处,冷泉古寨门洞上那“永安”二字,依依地铺满了我们渐行渐远的行程;那“日丽风高千障绵山腾虎豹,风和浪涌一湾汾水起蛟龙”的古寨堡门联,激荡了我们穿越雀鼠谷的情怀;还有梁志友先生那千里追踪“冷泉三宝”归故园的感人事迹,留给我们雀鼠谷冷泉之行,除了满满的收获,就是美美的感动

2019一8一14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eddpkqf.html

山环水绕冷泉寨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