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人都晓神仙好——《渔樵问答》背后的故事

2019-09-30 10:58 作者:行动者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人都晓神仙好

——《渔樵问答》背后的故事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最早的曲谱是1560年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现了人们摆脱俗尘凡事羁绊的企望以及对渔樵悠闲生活的向往。乐曲中以上升的曲调表示樵者的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渔者的答句。音乐形象生动、精确,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历代文人雅士极为推崇。

在历史上“渔”和“樵”都有其代表人物,“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樵”的代表是汉武帝时的朱买臣,这两人身上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

严子陵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非常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被刘秀逼急了,就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代王士祯也为他做了一首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朱买臣出身贫寒刻苦读书,四十岁时仍旧穷困潦倒,靠卖薪度日,妻子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有一天朱买臣在街上偶遇同乡严助,此时严助官拜居中大夫。严助向汉武帝推荐了朱买臣,朱买臣时来运转,从此一路飙升,官至丞相长史。可惜好景不长,朱买臣严助卷入官场恶斗,先有廷尉张汤诬告严助参与淮南王刘安谋反,汉武帝下令将严助斩首。后有朱买臣为恩人报仇,设计害死张汤。汉武帝大怒,可怜朱买臣身首异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两个人一个隐世一个入世,一个终老山野,一个刑场喋血,高下立判。

自从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辅佐周文王建立霸业之后,渔翁在中国文化中就有了道风仙骨、世外高人的形象。在《庄子.杂篇.渔父》中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父的对话,对话中渔父向孔子详细地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地尊称渔父为“圣者”。《楚辞.渔父》中更是栩栩如生地讲了一则渔翁启迪屈原的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屈原缘由,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心情无比郁闷。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欲“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一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飘然而去——我讲的话你不懂,还执意去死,死是你的权利,我何必阻拦?

古琴曲《渔樵问答》中也是樵夫问渔父答,俨然师徒对话,渔父话语中充满禅机,樵夫对古今兴亡的厚重话题受到启迪。与《渔樵问答》有关联的还有北宋的一部奇书《渔樵问对》,这本书高明之处是对世界做出了哲学解释,书中借渔父之口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人们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的道理。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仔细想一想,真实的渔父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终日劳作尚不能温饱,何来洒脱的闲情逸致?就是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有钱又有闲亦是熊掌与鱼不可兼得也。号称最潇洒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网上疯传之后,马上有网友回帖:“钱包这么小,哪都去不了;横批:好好上班”《红楼》的“好了歌”:“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金钱、娇妻、儿女忘不了。经济学假设的前提——人是“经济人”,谁也离不开吃喝拉撒睡油盐酱醋茶,人都得活着不是?据说辞职信的作者,在潇洒了一圈之后落脚成都,开了一家名为“远归客栈”的宾馆。既然开宾馆,就离不开城管、税务、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等部门的管理,也免不了其中个别素质差者的寻租;离不开社会上流氓地痞小混混的骚扰;离不开同业竞争和携程的霸凌……无穷无尽的烦恼会接踵而来,这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就是人的宿命。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须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渔樵只要为稻粱谋就不会潇洒,就不会隐世,就不会轻松,这是我们今天的认知能够达到的水平。那么若干年后,信息社会发展到机器人代替了人的绝大部分劳动,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的时候,当工作成了少数人的特权的时候,当大量的闲暇时间供人们自由支配的时候,当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之后,人类会不会实现《渔樵问答》企望的潇洒?会不会还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来回答了。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拼搏之后的疲惫中听一曲《渔樵问答》,慰藉一下落寞的心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cucpkqf.html

人人都晓神仙好——《渔樵问答》背后的故事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