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玉门关的遐想

2018-07-01 06:09 作者:张一席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玉门关的遐想

文/张一席

“羌笛何须怨杨柳,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朝诗人王之焕描摹勾勒的玉门。王昌龄的愿望是:“青海长云暗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熟悉地理的人都清楚,玉门关仅仅是位于甘肃西北荒原上的一座古镇。别瞧它卑微渺小,地图上却铅印醒目,这足以窥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个不起眼的古镇,曾屡次涌现于文人骚客的诗篇中,甚至跟中国古代的文化、经济、政治、佛教、战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而由溯上千年兴旺不衰,这足以佐证它声名显赫气派的程度。曲曲一个古镇,在泱泱雄浑的大国之中,能以如此耀眼的光环屹立于中华大地,这是何等的殊荣,何等的壮丽。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是多么崇拜那些擅长吟诗赋词的古贤人呀!甚至,连他们的生平、事迹、旅途驿停的地方都颇感兴趣。玉门关——这个曾经繁荣辉煌的边陲古镇,在历史长河湮灭的一个个斗转星移漫长的时空里,究竟有多少文人骚客在他们人生的某次征程上稍停片刻,驻守逗留过此地?或许,这是个永远的谜团而无法考证。但是,从那些自古到今遗留浩瀚云集的诗堆中,依然能捕捉到一个个鲜活熟悉的面孔,从历史轱辘碾压的风烟中姗姗走来。其中,迎面昂首阔步走在最前面的那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诗仙李白。

唐朝是一个盛产诗作的时代。文人被引荐推崇,仕途广阔,这是为文之人的骄傲。据考证:李白诞生于碎叶城,父亲李客从事商业贸易,家境殷实富裕。从小在游牧民族胡人圈里长大的李白,却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兴趣浓烈,情有独钟。加上他天资聪颖、禀性豪放、才识过人,可谓文韬武略,胸怀天下抱负。二十几岁便阔家开启游离,历经磨难,千里迢迢奔赴长安,希望自己的怀腹经纶能得以施展。

玉门关便是李白中途歇息的驿站,也是他挺驻中原的重要标志。年青的李白可谓风华正茂、心高气盛,不畏艰难险阻,一路上风尘仆仆从遥远的边疆赶来。涉途大多是旷野,沙漠、人烟罕至的荒原。一股股风暴肆虐,顿时大地尘埃弥漫,两眼发黄,行走其间,不免感觉空荡而寂寥。某一日,疾驰匆匆赶路的李白敛着眉额,骑着骏马,迎脸彤红的烈日,灼热而又干渴,心里免不了士气低落,只能茫然地往前走着。倏地一阵凉风习习,稍驱倦意,促使困顿怅惘的李白禁不住猛然抬起了皱巴巴的脸,眯缝着眼,朝前方眺望。恍惚间真是如临境,从眼帘风尘浩渺的视野里,李白依稀捕捉到了玉门关楼台上随风招展的旌旗。刹那间,他欣喜若狂,笑颜逐开,试想他该有多么兴奋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玉门关的出现,预示着李白深入大唐帝国的疆域。突遇此景,天生禀性豪放凛冽的李白,难道不激发一番感慨?敞开心扉,情不自禁地诗情大发吗?玉门关是河西走廊上几个绝无仅有的几个驿站,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是进入中原的门户,官兵把守,长城绵延,气势恢宏,犹为壮观。玉门关山势险恶,易守难攻,又处于荒漠地带,土质干瘪,满径蓬蒿,人烟极其稀少,前后数百里野旷辽阔,贫瘠凄凉,狂风肆无忌惮,狼虎怪兽出现,无疑是个充满危险,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行至隅地的李白已是疲惫不堪,人饥马困的,怎能再舍命予不顾,日兼程地赶路呢!特别是性情豪放,嗜酒如命的李白,难得撞上城郭楼阁琼宇、旌旗飘荡的客栈。他会豪不犹豫地丢掉手拽的缰绳,翻下马背,一股脑儿地朝酒家奔去。

一番痛饮斟酌,醉意醺醺、已近酩酊的李白心情该有何等地舒畅惬意呢!可惜!吟诗吐口成章的李白不知灌饮了玉门酒家多少烈酒佳酿?他怎么就没有为此而诗兴大发、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呢!他眺望下庐山的瀑布,瞬间便迸溅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旷世佳句。明月下搔下头簪,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的感慨。玉门关可是天下雄关,比起那些名山圣水也毫不逊色,如何他也该为此赋诗一首,哪怕序个跋记,留下一段佳话,他怎么能稀里糊涂给忘却了?他写《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只是一笔带过而矣,真是枉费辜负了曾经伺候过他的那家客栈。

或许,李白投宿的那家客栈太奢华了,以至于青楼的女子几番翩翩起舞抖姿,他便眼花缭乱,觥筹交错间早已乱了阵脚。看惯了游牧民族装束穿戴的李白,陡然瞧见艳丽斐然大唐女子,怎能不眼界大开,豁然明朗,试想那是一幅多么令人鲜活激昂的场景!风流倜傥的李白在一个个风姿绰约、招摇妩媚的女子戏谑下,他能不心花怒放、一醉方休吗?也许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悠悠笛声抚琴中,陶醉朦胧的李白,目睹欣赏着风韵妖娆的舞曲吟唱,一边饮酒,一边嘴里吐着豪情的诗魂,眯了眼,酣畅淋漓地扑溜在桌案上,呼噜着鼾声,不知不觉地潜入梦境了。一觉醒来后,已是红日映窗,酒家出门寒暄迎客,街上人来人往了。迈出客栈的李白,天圆地方的他头脑不甚清朗,就蹒蹒跚跚地走进马厩里,拎着缰绳牵着马,迷迷糊糊地踏上征程了。

不是每一个文人的仕途都像李白那样可以平步青云的,杜甫便是如此。他生前满腹经伦,却怀才不遇,四处碰壁,一辈子贫穷交加,颠沛流离。即便当过官员小吏,却屡遭贬谪,连朋友都冷落他,凄凄惨惨如丧家之犬。杜甫是不曾到过玉门关的,却与从玉门关走来的李白在洛阳邂逅。公元744年,历史上两个伟大的诗人相遇了。他们可谓是一见如故,心照不宣,免不了对酒当歌,谈古论今。但是,历史只记载了两人会晤的只言片语,涉及谈话的内容却无多赘述,这为后人的研究又少了一份资料,实在是遗憾呀!但同时也给后世的学者增添了无穷的想象力。不可否认:李白是得到过唐玄宗的赏识的,并在龙宫大殿之上与皇帝促膝长谈,吟诗赋词,尽显才华。与不得志的杜甫相比,李白显得多么幸运。可他愤世不公,又加上庸人挡道,受人排挤,便越发桀骜不驯,不被功名利禄所惑,依然诀别长安。从此游山逛水,览遍山川名胜古迹,直抒胸臆,用诗篇诠释了浪漫主义思想。一辈子李白写那么多诗,却仅仅为杜甫了赋了三首,三首也抵不上他写王伦送别他的那首千古绝唱呢!

相比之下,杜甫为李白写了二十多首。不难想象虽然李白视当权者如粪土,但却在杜甫面前一点也不倨傲,平易近人,难怪杜甫思念他一辈子,为他写了那么多诗。杜甫则是个名实其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中度过。他也曾屈居柴门,饱览群书;也曾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著诗不辍。蜗居长安十年,生活窘迫,四十四岁那年才捞到一点功名,虽胸有大志也无力回天,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玄宗时代文人的慽惶冷遇,为文之路的艰难险阻。正因为官僚腐朽,侫臣谄媚,文人受到摧残与疏远,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因此,才有了退庙堂之高而不居的李白;隐寒舍之卑而不屈的杜甫。难怪李白的诗恣意深奥、天马行空,极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不得志,穷酸不堪,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透彻出人世的凄凉与疾苦,以既对当政权贵的愤懑鞭笞,直指批驳社会的黑暗与不朽。虽然他终究是个读书人,可他铁骨铮铮,诚实勇猛呀!一颗头颅顶着大唐的天下,果真敢如此直言不讳,蔑视仇恨权贵,怜悯下层百性疾苦,难怪后世冠以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不正应了汪洙的那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名言吗?读书高得是一览众山小,仕途却小得不能再小。杜甫是寒酸落魄一辈子,但他却不失文人刚正不阿的气节。

从《玉门关盖将军歌》描写军妓生活的片段中,知道岑参不但投宿过玉门关,也是欣赏过歌妓的吟唱的。与李白不同的是:岑参途经玉门关,为了赴官上任,实属迫不得已。岑参年青有为,求得功名,借此携家带眷的旅行,这无疑是值得令人羡慕嫉妒的事。岑参为政于安西,处于天山脚下,与叶城遥遥相望,离李白的游牧部落较近。就这样,两个同样辞家的诗人,一个朝东,一个朝西,相悖而行,并在同一条道上寄宿过玉门关。看来,玉门关是个名人荟萃,诗意盎然的古镇。殊不知岑参是否嗜好饮酒?与贪酒如命的李白投奔过同一家客栈?我们无从考证。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岑参是为玉门关诗兴大发过的。可那次诗兴大发也只是写给盖将军的,可他歌颂盖将军的同时,也不忘描军歌妓揭露边塞军人那些骄奢淫逸的生活。除此之外,他再也没为玉门关题过诗,跋过序,光秃秃的令人不得其解。玉门关可是天下雄关,大唐疆域的边缘,阔别故国的最后驿站,出了关,便算是远走他乡了。难道岑参在别离故国的雄关上冋首中原,竟然无动于衷,不曾感慨、毫无惜别之意吗?对于诗人来讲,这不附合常理。或许,岑参跟李白遇到的境况殊途同归,真的住进了同一家客栈,灌饮了同一种烈酒,赏了同一曲舞姿,醉得相当程度,稀里糊涂地将诗信口拈来,最后却醉得伏案而睡。翌日醒来,却全然不知,忘得一干二净。由此推断,两人性情相近,酒量相当,诗意相似。岑参的诗的确跟李白的诗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诗风优美,想象丰富,绘声绘色,生动灵韵,惟妙惟肖,与天生追求自由诗风的李白何等相似。是机缘巧合,还是上天赐予他们相同的文采?岑参的诗“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何等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说来也不巧,两位同时代诗风较近的人却没谋过面。李白、杜甫、高适那次在汴京相遇同游论道,却没有岑参。最后杜甫在成都又与岑参失之交臂,没能留下一段千古佳话,真乃成为千古一大憾事。

如果说岑参曾是玉门关露宿过的一个匆匆过客,那么王维怎么能一笔带过呢!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的阳关偏敦煌一隅,离玉门关不甚远,都是边塞要道。据有人考证王维其实是在玉门关送的元二,不管怎么说王维极很可能是到过玉门关的。要怪就怪王维太惜墨了,一辈子写了那么多诗,却没有为玉门关作个载记,这为后来人研究他又多了一道课题。王维是个极具观察力,触物细腻,心净明快,眼光犀利,思想敏捷的诗人。从他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中就不难揣摩出他写诗的视角,心净如水的境界。以既他驾驭诗歌艺术的低蕴是何等的深厚,不仅诗意优美,活泼生动,而又鲜活如画,如临眼前,堪称五言律诗的楷模与典范。王维的另一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描写的是幅名副其实的塞外风光。唐朝,小范围的塞外仅局限于濒临黄河的地界,大范围的塞外恐怕要以玉门关为天堑了。王维塑造的大漠,就是河西走廊上的一道绮丽的风景。王维富有才华,又信佛禅道,既喜欢隐居,又喜欢旅行。试想,生命中的某一个傍晚,王维伫立于黄河岸礁,远眺浩荡波涛之上的红日,即将坠落西山,夜幕降临,刹那间,他望见河对岸一厨炊烟袅袅直穿苍穹,多么寂寞凄婉的一幅美景呀!天性奔放豪迈的王维不仅有着吟诗娴熟的特长,或许他也是个射箭狩猎捕捉的高手。面朝大河横前,彤日映身,河对岸飞禽走兽活跃辽阔的野旷,蠢蠢欲动的王维怎么会舍得据守河畔而不渡呢?他都赶到了阳关斟了场良辰美洒,还差那么一截路不去玉门关吗?说不定他送走了元二,洒不甚清醒,便翻上马背勒着缰绳疾驰而去。想想:王维攀岩于玉门关的巅峰上,俯瞻天下,远眺中原,再饮上几盅烈酒,来个即兴赋诗,甚至,面对青天,声嘶力竭地嚎上几声,排泄下心中的郁闷,该是何等地豪爽洒脱!

玉门关不仅让人窥视了一个宏大的诗的国度,在古代,它同样还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俗有:破了玉门关,便一马平川,威逼中原,涉了黄河,就可以统领天下。不难臆想,玉门关的战略防御,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所以,玉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边疆烽火绵延的年代,为了遏止阻挡那些凶悍勇猛的游牧民族的入侵,汉室的王者便号令天下百姓,举国之力,大兴修筑长城,加强攻势,“以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之势,抵敌于外,以保江山社稷,天下泰平,万民安居乐业。但是,禀性狂妄暴戾的胡人、羌人、匈奴、契丹、女真族的铁蹄曾屡次攻陷玉门关,顺势而下,威逼黄河,对大汉江山造成吞并之灾。

为了促进多民族交流,贸易、避免减少战争的祸害,汉朝武将出身的张骞,选择融洽时机,挥师兴众出使西域。由此,可以推断,张骞也是从玉门关策马挥鞭过的,并受到后世的推崇与敬仰。一个曾经做出过历史功勋的将军,怎能不为他浓墨重彩、厚此一笔呢!相传,张骞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久经沙场,无疑是个剽悍善战的将军。但是,对于他极具传奇的一生,却毁誉参半,颇受争议,一辈子没少打胜杖,也没少吃败杖,人生最后的一次战役损兵折将,几近全军覆没,差点丢了性命,落了个晚节不保,被贬成庶,解盔卸甲,受尽屈辱,在郁郁闷闷煎熬之中撒手人寰。直到后来,张骞的历史贡献与地位,才日益突显出来,成为我国公认的著名外交使者,为促进与西域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了贡献。试想:当年兵败而归的张骞,率其残部,伫立于玉门关的城楼上,回首往事,远眺中原大地,苍穹之下,厚土之上的他,该如何面对企盼着凯旋捷报、为其准备犒劳的东乡父老呢?再俯视下败其麾下、穷追不舍的敌寇,以既残死于血泊中战士,他又作何感慨呢?

至今,佛教仍是影响中华民族不可获缺的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并列齐名、交相辉映、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唐朝时,佛教便引入由来已久,但是,真正使佛教在国民中遍地开花、深入人心、起到关键决定作用的人物便是唐朝高僧——玄奘。贞观元年(627年)玄奘请缨取经未果,便”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阔别长安后,玄奘便迎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驿站——玉门关。玄奘到玉门关的路充满了艰辛,幸亏有人被他虔诚求经的大慈大善所感动,撕了牒文,搭救了他,还为他买了匹马,找了个胡人向导,逢水架桥,才算到了玉门关。按照惯例,出了玉门关便算是远走他乡了,诀别故土,何时能返?一番眷恋家国,依依不舍、愁肠百结的思绪油然而生,玄奘怎么不心事重重,忧心忡忡,忐忑不安?故勒住骏马,稍驻片歇。不沾荤食,灌饮烈酒的玄奘,该用何种方式打消他的离别之绪呢?或许,那是个皓月嵌空、星光璀璨的夜晚,玄奘焚烛捻灯,一夜未眠。玄宗虽开贞观之政,但普天下百姓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到处一片狼藉、满目疮痍、实乃祸国殃民,民不聊生。慈悲为怀的僧人玄奘目睹到民众遭受疾苦,却又无能为力,便心有余悸,嗟叹嘘唏。如下,他违背皇命,只为取经教化百姓,普渡众生,担当如此大任,殊感责任之大,惟恐有负百姓众望,就夙夜不寐,断肠惊魂,不敢有丝毫懈怠。为天下人谋福祉,岂能妄当儿戏,他甘愿舍身取义、赴汤蹈火、不取真经誓不归。

史书多记载玄奘出玉门关为偷渡。玄奘是个出了名的高僧,怎么会没有些信徒追随着呢?试想:玄奘带着几个徒弟,拎着马,从前簇后拥的信徒中挤出来,朝玉门关的隘口走去。玄奘攀到玉门关的山峰上,俯视山下膜拜仰望他的一个个鲜活的生灵,再远眺一番遥遥不着边际的天竺,他怎能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今朝一别,此去经年,岁月蹉跎,不知何时归?远离故土,踏上他国疆域,路途迢迢,环境恶劣,不知能否完成大任,他反复在心里琢磨回味,实乃心里没底呀!遇险而终,中道崩殂,都是难以预测的事。人间千变万化,世事无常,天地如此效法自然,众人皆如,僧人怎么能逃脱掉呢?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玄奘在诀别玉门关的故土前,在策马挥鞭驰骋远去回眸的那一刹,他的眼眸温润了,还有那些虔诚忠实的信徒,也为他折腰跪地磕头,掬手想送,淌下了依依惜别的泪水。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东西方文明开始在“丝稠之路”的引领下交相辉映、大发异彩。它在世界贸易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创了东西方贸易贯通的新纪元,改变了东西方文明隔绝的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与发展。并将中国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包括瓷器、茶叶、丝绸带到欧洲各地;同样也将闻名西方世界的珍珠、玛瑙、香料带到遥远的东方。玉门关这座千年的古镇,地处古代“丝稠之路”的中轴线上,为促进古代东西方贸易、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起到了“承上启下”、“中流砥柱”的作用。正是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文化的融通,才使得欧洲人开始逐步认识中国、并对当时经济高度发达、神秘莫测的东方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计其数众多的商旅客中,曾诞生了一位影响深远、闻名于世的文化使者,他就是东西方世界都耳熟能祥的名子——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由于对东方文明的向往与追求,17岁时随父亲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受到元朝统帅忽必烈的接见。那么玉门关便是他进入中国内陆汉文化圈的一个重要标志。当时的玉门关商旅不绝,贸易繁忙,可谓车水马龙、不同肤色的人成群结队地在这里汇集,辗转投宿歇息,娱乐游玩,到处能听到清脆的驼铃声,马蹄声、喧闹声。商贸的集市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人声鼎沸、嘈杂混乱、陈列的货物一有尽有,星罗棋布,令人觉得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大街小巷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繁忙至极。

玉门关是马可波罗认识东方文明的窗口,也是他旅行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驿站。可以想象:颧骨高突,卷发蓝眼、头戴毡帽、穿着质朴、留着胡须的马可波罗,猛然瞧见东方人的装束、精神风貌、是何等地惊讶!特别,是那些到处林立、颇具匠心的客栈,民宅建筑,可谓斗拱飞檐、气宇轩昂、雄伟壮观。酒家的内室布置风格迥异,用具摆设新颖,有条不紊,富丽堂皇,豪华奢侈。犹其是那些穿着打扮耀眼亮丽的女人,着装明快、发髻束绾、眉清目秀,脸色白皙透红,步履轻盈,一颦一笑、委婉礼仪,拖袭的绫绸衣袍色彩斑斓、图纹浮雕流光溢彩,妩媚动人,折射出东方女人的柔韧之美。兴致勃勃地马可波罗怎能不陶醉于其神韵里呢?那么,酣畅中的马可波罗,趁兴再目睹下青楼女子的万种风情,窈窕舞姿,迷人的箫声抚琴,再陪他斟上几盅香飘飘的烈酒,他能不一醉方休吗?

玉门关,这座在中国古代文化、贸易、政治中扮演着独具特色、不容小觑的古镇,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慢慢地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在后人的视野里,它依然是座魅力无穷、亘古不变的千年古镇,充满了文化的诗意、战争的洗礼、丝路的痕迹。因为,它见证了岁月的苍桑,贸易的兴衰,历史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起成长携手迈进、与时俱进,碾压出一道道车辙、深深的足迹,烙印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而渊源流长。比起那些古诗中赞美的赤壁、岳阳楼、寒山寺、它也毫不逊色。因为,在历史与诗意的眼眸里,它们都是长者,都是风景,都是牌坊,都是映射人类思想的结晶与瑰宝。

写于2016年9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bziskqf.html

玉门关的遐想的评论 (共 9 条)

  • 听雨轩儿
  • 紫色的云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襄阳游子
  • 花开为君颜
  • 王东强
  • 淡了红颜
  • 张一席
    张一席 推荐阅读并说 写玉门的文化历史,愿更多人欣赏!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