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母爱的力量

2018-09-02 12:54 作者:如故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公元一九八五年,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太原钢铁公司,有一位职工叫宋彩霞,她未满周岁的女儿不幸患了化脓性脑膜炎。这场可怕的疾病虽然没有夺去女儿幼小的生命,但却给其后来的生活道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艰难……

孩子一岁了还不会叫爸、妈妈。这个生在百花盛开季节里的像花蕾一样可的小女孩,这个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小宝贝儿平时嘴里也咿咿呀呀的,年轻的妈妈以为是孩子说话晚。几个月过去后,老人们沉不住气了,孩子的耳朵不会有问题?宋彩霞也感到疑虑,于是让丈夫拿碗在孩子身后敲了几下,没反应;使劲敲,还没反应;换了脸盆敲,依然如故。宋彩霞和丈夫急了,抱起孩子直奔医院。

路上,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异常兴奋,但宋彩霞却抑制不住内心的焦虑。路过一个铁路交叉口,一列火车带着尖锐刺耳的汽笛声呼啸而过,栏杆两旁的行人都忍不住用手去捂耳朵,可是坐在自行车上的孩子却无动于衷。做母亲的吃惊了,愁苦和惊骇伴随着她踏进了医院的大门。

当医生把诊断书送到她手里的时候,她的手颤抖了,“聋哑”两个字跳入她的眼帘,几乎使她昏厥过去……

“120分贝仪器都测不出听力,而且还是双耳,估计是炎症造成听神经损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医生,还有办法吗?”当妈妈的焦虑而急切的询问,医生的回答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回家的路上,宋彩霞的心情异常沉重,腿似似灌了铅一般。她听不见路边枝头小的鸣叫,也听不见街旁商厦林立的喧哗,只有医生的诊断书在眼前晃动。自己千辛万苦从死亡线上救回的孩子聋了,这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再也听不到自己爸爸妈妈的声音了。宋彩霞无法接受这可怕的现实。

晚上,原本温馨的三代之家,顿时阴云笼罩,陷入了无法表述的痛苦和沉默中。女儿在一天的奔波中香甜的睡着了。坐在孩子旁边的宋彩霞,没有一丝睡意。眼泪在她的脸上无声的流淌着。她想着无法想象的未来,想着女儿以后的生活道路,心乱如麻。“天真无邪的孩子有什么错?为什么厄运偏偏降临到她的头上?不!我的孩子绝不能成为哑巴,就是把我的心掏出来,也要把孩子的病治好!”宋彩霞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她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孩子的明天奋斗。她和丈夫开始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

为了了解耳聋的前因后果,小家庭的书架上多了耳鼻喉科方面的书籍。

广播、电视、报纸中有关治疗耳聋的信息成了她们关注的重点。

有人介绍治疗耳聋的偏方,她们不辞辛苦地去了解。

听说做高压氧对治疗耳聋有好处,宋彩霞背起孩子一做就是两个月;

在气功风靡一时的时候,北京香山铺满红叶的路上也留下了一家三口求医的脚印……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这一切都没能使孩子的耳聋有任何好转。有一天,宋彩霞偶尔从广播里听到了山西省平定县人民医院侯秋来大夫治疗耳聋的消息,她立刻带孩子前往。经侯大夫检查,孩子两耳的听力均在90—120分贝以上。已经对耳聋略知一二的母亲这才感到孩子耳聋的治愈已经无望,只好买了一只国产盒式助听器离开了。

回到家,宋彩霞把助听器给孩子戴上,把音量开到了最大,这时,孩子忽然使劲地跺起脚来。她还有残余听力!极度悲痛的母亲惊喜了,她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并意识到在她的面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从此,这个小家庭踏上了把孩子带到有声世界的漫漫长途。

年轻的母亲不仅同孩子大声说话,而且还尽量使自己的各种动作发出声响。

电视机、录音机开到了最大音量。

哨声、小鞭炮声、拍手声经常在家里不时响起。¬

敲门、敲盆子、敲碗成了与孩子进行游戏的主要内容……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对声音的感受能力和兴趣逐渐提高,她经常挥舞着舀饭的大勺子到处乱敲,举起小板凳使劲往地下砸,并不时穿起妈妈的高跟皮鞋嘎得嘎得地用力走……

听到声音,这刚刚是孩子语言训练的第一步,要让她学会说话,这路途还很遥远艰难……

戴上助听器的女儿,虽然感受到了声音,可找不到声音的方位,辨别不清声音的大小和长短,不知道自己爸爸和妈妈的声音有什么区别,甚至连运气都不会,但被仅有一线希望鼓舞着的宋彩霞决心带孩子走进语言世界。

经过一段声音刺激训练后,宋彩霞和丈夫开始教孩子说话。他们一下班就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孩子,从一个音、一个字开始,路上教,家里教,做饭时教,买东西也教,几乎每一分钟都被充分利用起来。

为了让孩子能够发出正确的语音,当母亲的反复让女儿看自己的口形;有的音发不准,就让女儿把小手放在自己嘴唇和喉咙处,让她感受到不同音色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变化及声带的振动,有时候女儿的舌位不对,宋彩霞就用筷子调整女儿的舌头……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年轻的妈妈也会把自己的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带到动物园玩。当周围的大人和孩子对这个漂亮小姑娘的说话感到奇怪和指指点点时,宋彩霞的心理压力陡涨,她想立刻离开这围观的人群,可是一想,为了教会孩子说话,自己的面子又算什么。想到这里,她再也听不到别人说什么,心里眼里耳朵里,只有教孩子这一件事。所以不管走到哪儿,她都会一字一句的、大声的教孩子学说话。

由于听力损害,女儿通过助听器听到的语音有严重的失真,一个音,一个字,往往要教几十遍、几百遍甚至上千遍。多少个深,四方邻居都能听到母亲教孩子的声音;多少次学习,她们母女俩都是含着泪水趴在桌子上睡着的。邻居都劝宋彩霞,顺其自然吧,别那么让孩子为难了。可是宋彩霞的心就一个,不管大人孩子多难,一定要让女儿学会说话。

时间不负苦心人,在孩子3岁多时,终于有一天,她跟着大人说出了“爸爸、妈妈”,尽管发音还不很准,可连作都梦见自己孩子说话的宋彩霞,第一次听到女儿叫妈妈,激动的泪流满面。抱起女儿使劲亲……

就在宋彩霞艰苦地训练女儿说三个字连起来的话时,国家三项康复工作全面开始了,太原市很快办起了聋儿语训班,宋彩霞像久旱逢甘一样,赶紧把孩子送了去。

从此,在去往语训班的路上,不论是大雨瓢泼,还是风弥漫,母女俩都坚定地走着。白天教师教,晚上妈妈教,两年多功夫,孩子认识了不少字,也学会了简单的生活用语。有一天,宋彩霞和丈夫带女儿到了爷爷家。小孙女见到爷爷,十分高兴,拉住爷爷的手,一字一句地说:“爷爷,我要泡泡糖。”

从来没有和小孙女对过话的爷爷激动了,拉着小孙女直奔商店……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宋彩霞企盼孩子能像健全儿童一样的愿望实现了,女儿进入普通小学学习。开学这天,全家人给孩子买了新书包,换了新衣服,目送孩子一步步走进学校,宋彩霞这时高兴得哭了。这是多么辛酸而幸福的眼泪啊!六年多来的酸甜苦辣,不都是为了孩子能有这一天吗?¬

可进入小学学习,困难接踵而来。

虽然班主任老师让这个戴助听器的学生坐到了教室的最前排,并有意识地在她跟前讲课、提问,但她仍对老师讲的课一知半解,甚至听不懂老师布置作业。有一天下午放学后,一个同学跑到宋彩霞家里和她说:“阿姨,我们数学老师让你明天去一下学校”。第二天,当宋彩霞站在数学老师面前时,数学老师一脸的不满:“你家孩子怎么回事?上课叫她也不搭理,布置作业也不完成,叫家长来也不来,你们怎么做家长的?”宋彩霞明白了是女儿没听懂老师的话,只好把女儿的情况向老师做了说明。谁知老师竟不高兴的说:“像你家这样的孩子不适合在正常学校学习,应该送到聋哑学校去!”宋彩霞忍住悲痛和老师说:“我的女儿好不容易回到了有声世界,你让她到聋哑学校,那我们的努力不是全白费了吗?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我孩子的家长,你会这么做吗?作为孩子的母亲,我一定会全力配合好老师,保证不会拉班里的后腿”。从此,为了让女儿跟上学习,宋彩霞每天中午都从几十里外的单位跑回家帮助女儿学习,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晚上的时间也几乎全部用于对女儿进行辅导。

可是,让一个刚学会说话的、生理年龄和语言储量并不匹配而且听力受损的孩子和健全孩子一样接受并消化小学各科课堂的全部信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间也发生了一回学校让家长给孩子做智力测试的问题。面对学校的不理解和老师的嫌弃,宋彩霞心里别提有多难过了。她一方面去老师家里沟通,一方面和女儿的同学及家长联系,询问课堂学习内容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另一方面也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教会自己的孩子。当妈的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智力问题,她只是听不到或听不清,医院的智力测试也没问题。关键就在如何让孩子听清并理解老师的话,明白语文和数学作业所要求的内容。在语文、数学的学习中,有时教孩子理解和做对一道题,会费老半天时间,孩子迷茫不解,时间又紧迫,大人不免有些急躁,给孩子两下,小孩哭,大人也哭。有些亲友和同事见了心疼的说:“算了,实在不行送聋哑学校吧。”但宋彩霞明白,送聋哑学校,不仅六年多的心血将白费,且无异将刚回到有声世界的孩子再推回到无声世界,这是万万不能的。孩子不是智力差,而是听的太少太少了,只要坚持教育,她是能够跟上学习的。在母亲的悉心教育下,女儿终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逐步学会和掌握了应有的知识。

一年级顺利地过去了,期终考试,女儿的分数均在90分以上。二年级也顺利地过去了……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全国首届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听力语言专家、学者、聋儿教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聚集一堂,共同研讨聋儿的康复、教育工作。宋彩霞作为山西省唯一的聋儿家长代表应邀到会。她的教育和挽救聋儿的事迹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高度赞扬,并在学术年会上被指定为第三个发言的代表,在国家最高康复专业会议上,宋彩霞宣读了她自己教育聋儿的论文……

当消息传回到省、市残联聋儿康复机构后,《太原日报》《山西科技报》《太原晚报》、太原有线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太钢电视台、《山西妇女杂志》和《知音》杂志等新闻媒介和报刊、杂志先后对宋彩霞教育挽救自己女儿重新回到有声世界的事迹进行了报道。1994年6月1日《太原日报》在头版头条用大篇幅刊登了宋彩霞这位坚强刚毅母亲的事迹。编者按并深情的写道:“做父母,既承担着一种责任,同时也包含了很多学问。太钢普通女职工宋彩霞在自己的女儿成了聋女后,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硬是让一个聋哑人重返有声世界,使她能像健全人一样生活,可以说,她付出了一个母亲的全部爱心,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同时在教育和挽救自己聋孩子的艰难路途中,她不信世俗偏见,在这一领域里大胆探索,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在前人没有实践过的园地里创造了奇迹。”

新闻媒体的介入,使宋彩霞更增强了对女儿康复的信心,但也给她带来了新的任务。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宋彩霞在辅导完女儿学习后,不顾疲劳对来信一一回复,有的还给寄过去相关的图书和资料。周围有聋孩子的家长也纷纷带着孩子登门求助,宋彩霞都一一热情接待,告诉所有的聋孩子妈妈不要气馁,只要孩子有一点残余听力,就一定会走上康复的道路。

时光如梭,十几年一晃过去了,宋彩霞坚忍不拔的意志也影响和鼓舞了自己的女儿。女儿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到大学专科毕业。《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刊2005年5月31日四版的一篇文章记载了女儿在学校的经历。文中写道:

“也许,是一种动力,使她奋进。

也许,是一种希望,使她向上。

也许,是一种力量,使她有一双坚毅的翅膀,勇敢飞翔。

她叫李锐,是计专十八班一个普通的同学。之所以写她,因为在她身上有一种常人没有的东西,这种东西让我羡慕,让我折服,这种东西也许就叫力量。

她是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同学。但,从她身上,并没有看出这障碍对她心理的影响。反而,她那奋进向上的心态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是力量,让她在每个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可能体会不到,在这种障碍下去学习、去交往,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可是,她那学习的劲头,却远比任何人都强。她始终微笑着,在她的心中永远充满着阳光。是力量,让她在知识面前,在学习面前,在正常同学面前,依然把头高昂。

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想想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向上,还有什么借口不拼搏奋进,我为身边有这样的同学而感到骄傲。同学们,我们应该向往这种力量,努力学习,不要再给时间让步,不要再给困难低头。

李锐同学,我们的榜样。希望你的明天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你的心中应该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从此后变了样。

祝你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看到学校报道女儿的文章,宋彩霞欣慰的笑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bktskqf.html

母爱的力量的评论 (共 7 条)

  • 紫色的云
  • 听雨轩儿
  • 雪儿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