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昭君有何怨

2019-08-11 14:14 作者:古稀老头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昭君有何怨

自古君王皆好色,没有哪个帝王不选美,这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一人拥特权,众人要倒霉,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则。

“昭君字嫱,南郡人”,即今天的湖北姊归香溪女,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西晋时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汉元帝刘奭时不幸选入宫中。面对宫中千千万万如花似玉的美女(一说三千,一说三万),皇帝老儿就是天天服用壮阳宫秘方,像今天街头广告所说的,不再害阳痿,恐怕也很难更长、更粗、更壮、更猛、更雄。那皇帝老儿即使每晚宠幸一个,一年才三百六十五个,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百年左右才能幸遍三万人,皇帝老儿哪有这等精力?再说了,中国皇帝房事过度,短命的居多,少有活到我们老百姓的正常岁数。因此宫女们凄凉寂寞,这就很自然了,难怪孟子的理想社会是“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封建社会,鳏夫寡妇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宫女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她们皆以色事君。是专门吃青春饭的。一个女子有几个青春?就那么几年,鲜花易凋,青春不在;一旦选入宫中,哪个宫女不想跟皇帝老儿睡上一觉,即使当不上皇妃也不能白来一趟啊。何况万一当上皇后,生个太子,等皇帝老爷崩驾,登上皇太后宝座,鸡犬也跟着升天,那就一辈子荣华富贵,洪福齐天了!所以宫女们千方百计地想获得皇帝老儿的宠幸,这很自然,人之常情嘛!不过这样一来,那后宫中虽然美女如云,也绝非是桃花园;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处处包藏着凶险。反正,有史以来,人间就很难找到真正的乐园。

那么多宫女,全是天下选出的佳丽,皇帝该先宠幸哪一个呢?说实在的,连皇帝老儿也拿不定主意,不知该去宠幸谁好。那时没有照相设备、摄影艺术。汉元帝想了个办法,让画工毛延寿逐一给她们画像,按画像去宠幸。为了博得皇帝老儿的欢心,宫女们纷纷让父母资助,拿出积蓄贿赂画工毛延寿;让他作画时,妙笔生花把自己画得更美些。王昭君脑筋死板,市场观念淡漠,她想:皇帝让你给我们画像,这是你的工作,你是拿了俸禄的,再收受贿赂,这不是违背职业道德,缺德损人吗!你的责任就是把我们每个人的容貌如实地画下来,呈给皇上呀。再说了,用贿赂手段买通画工,让画工美化自己,无原则的包装、炒作,这种做法有损人品,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王昭君基于上述理由,没有去贿赂毛延寿。历史上有一种说法,说她以绝代佳人自居,自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肯贿赂毛延寿。这说法很难成立。除了以上的分析之外,也有可能是她父母贫穷,经济困难,想贿赂毛延寿也不出钱来。历史上就有此说,所谓“君王不是无恩泽,妾自无钱买画师”。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财贿赂毛延寿,毛延寿故意把她画得很丑,这才使汉元帝没有召见她。这是事实,有书为证——虽然不是正史——正史又有几句是实话!

我认为王昭君没有贿赂毛延寿,原因很复杂,不能完全相信历史,说她很美,自认为无须用不正当手段,把责任完全推给她自己,这实在不公平。何况追究行贿人的责任,这法律在我国最近才公布。贪官最行贿人,谁会棒打送礼客呢!法律了法律,该行贿得行贿。自古至今,人人皆知;凡是要办事,那是绕不过去的。除非你万事不求人,而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那个时候匈奴王呼韩单于来朝,愿跟汉朝结亲。宫中美女多多,汉元帝刘奭接过花名册,上面附有宫女们的画像,他将最丑的王昭君许给呼韩单于。当王昭君奉旨来到宫廷,没想到竟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昭君有国色,未遇君王(入宫见妒);这与国士入朝见嫉,正好相似。所以历史上不少士大夫,借题发挥,大发感慨,连“大家”都不例外。杜甫名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表面上是感叹王昭君,实际上是自叹;杜甫曾进忠言而遭贬斥,这就叫感事而寓感怀也。王安石通过汉元帝见到王昭君,神魂颠倒,“不能自持”的描写,作力刻画王昭君之美,说她就是“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回顾影无颜色”也使刘奭觉得 “入眼平生几曾有”。于是“归来却怪丹青手”,马上“枉杀毛延寿”。到最后,出人意料地归结为“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为什么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啊!这分明就是感叹自己遭到保守派的打击,改革事业半途而废嘛。

有人根据“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的记载,说王昭君主动远嫁呼韩单于,有民族团结大义——这是后人的发挥!因此又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的诗句。其实早在唐朝,诗人戎昱就有《咏史》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和亲”只是权宜之计,它改变不了民族纷争、朝代更替的规律。美貌女子,自古人人爱,当今文秘公关、以及搞情报什么的……大都是靓丽小姐,而成功的国际间谍也以美色居多。不过还是戎昱说得好,国家之间“和亲”不是根本之策,“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将美女嫁过去,姑爷就不来骚扰了,没有那回事!请看历朝历代的宫廷血腥,就是今天,父子兵,亲兄弟还常常弄得不可开交呢。欧阳修则别树一帜,在自己的诗中,极力渲染王昭君的哀怨之后,说“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结论是:“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问题,那就高明多了!

王昭君究竟有何怨?古人自己有怨,借王昭君来发泄,极力诉说王昭君的幽怨,其实是说自己。这是文学作品的一般创作规律。依我看,王昭君什么怨都没有了,为什么呢?毛延寿因为王昭君不肯贿赂他而故意丑画她(客观美是丑化不了的),当汉元帝见到她本人后,悔恨交加,立即把这个化美为丑、颠倒黑白的家伙杀了,给她出了一口恶气,她还有什么可怨的呢?再说了,汉宫中宫女千千万,即使汉元帝赏赐她一回,陪她睡了一觉,宫廷中斗争那么激烈,哪能保证她一定会当上皇后呀?相反,她一出国(当时意义上的,现在看来只能算是出省),到了匈奴国,立即当上了皇后。“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跟王昭君相知的呼韩单于虽说是“胡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今的美女不是都想找个“西夷”丈夫吗。

最后,让我也来胡诌一首,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朝云暮巫山月,不幸飞堕落汉宫;

延寿曲写进画册,单于诚求入庐穹。

文人争讼和亲事,骚客吟咏哀怨同;

訩訩不休底何事,草原夜月情融融。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bkdpkqf.html

昭君有何怨的评论 (共 16 条)

  • 缘份天空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 诗心云卿
  • 雪儿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 诗心云卿

    诗心云卿诗人戎昱就有《咏史》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说的好,为进联合国,无偿支援亚非拉

    赞(0)回复
  • 古稀老头

    古稀老头回复@诗心云卿: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嘛……

    赞(0)回复
  • 诗心云卿

    诗心云卿回复@诗心云卿:你认为王昭君应该有怨还认为王昭君应该无怨

    赞(0)回复
  • 诗心云卿

    诗心云卿回复@诗心云卿:王昭君到底应该有怨还是应该无怨

    赞(0)回复
  • 诗心云卿

    诗心云卿回复@古稀老头:王昭君应该有怨还是应该无怨

    赞(0)回复
  • 古稀老头

    古稀老头回复@诗心云卿:古人观念有夷夏之别,看不起少数民族,从这意义上上来说,当然昭君有怨。但今天,不少美女喜欢外嫁,只要对方有权有钱,并不在乎嫁给白人,还是嫁给黑人……你说呢!

    赞(0)回复
  • 古稀老头

    古稀老头回复@诗心云卿:还有:“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宫廷中南美多宫女,就是阿娇也失意,更何况出身低微的宫女,多半都是寂寞宫花红,所以我觉得,昭君不会失意

    赞(0)回复
  • 诗心云卿

    诗心云卿回复@古稀老头: 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历代作家所喜爱的题材。当然,由于各人的立意不同,因此所表现的昭君形象,也有所不同。其中大多数作品,都写其离别的怨思,以及对汉朝无恩的怨恨。自唐以后,诗人开始在这陈旧的题材上翻新,如储光羲的《明妃曲》,写单于对昭君的体贴:“胡王知妾不胜悲,乐府皆传汉国词。朝来马上《箜篌引》,稍似宫中闲夜时。”白居易《王昭君》,写昭君对汉帝的思念:“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王安石的《明妃曲》,写家人对昭君的劝慰:“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这首诗,主要还是表现昭君的怨思。起句写山水逶迤,钟灵毓秀,以天生丽质,遭人事摧残,能不怨恨?一去紫台(汉宫),是怨恨的迸发;独留青冢,是怨恨的归宿;画图识面,是生前失意的怨恨;魂魄空归,是死后无依的怨恨;而琵琶声声,诉说衷情,又将这种怨恨,永远流传下去。这首诗不以新奇取胜,但辞气浩然,韵致高远,以苍凉激楚之声,包举昭君一生怨恨,并通过吟咏昭君的哀怨,为高才不遇寄慨,寓其身世流离之恨,“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杜诗镜铨》引李子德语)。沈德潜称为历代咏昭君诗的绝唱。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毛延寿看作是昭君悲剧的制造者。毛延寿固然有罪,但若将责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未免有些冤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年枉杀毛延寿”(《明妃曲》)。王安石首先为他翻案,认为昭君的风神体态,绝非画笔所能表现。清人刘献廷的诗,则将责任直接追究到汉元帝的身上:“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王昭君》)汉元帝轻德好色,己不足道,又将选取美女的权力,轻付于人,致使宫中第一丽人嫁给匈奴单于为妃,其昏庸无能,一至于此,无怪连欧阳修这样的长者,也要挖苦他:“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再和〈明妃曲〉》)明初诗人高启吟咏此事,含意更为深刻:“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不须怜。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王昭君》)像毛延寿那样的画工,本来只是“主人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的小人物,其行为全都由帝王来支配。如果汉元帝能像商王、武丁那样,不画美人画贤人,不求美人求贤人;像汉明帝、唐太宗那样,为功臣画像,以激励士气;那么,又怎么会需要以昭君的美貌,作为一种政治礼品,来换取匈奴的欢心、换取国家的安宁?又怎么会有昭君出塞的事发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赞(0)回复
  • 古稀老头

    古稀老头回复@诗心云卿:先生看来对昭君很有研究了……总之一句说历代文人都借王昭君,抒发自己感情而已!其实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