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篇小说《岁月吟歌》连载第三章志学学子

2019-03-31 07:39 作者:巴蜀文学(敬之)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三章 志学学子

“读书不觉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九五六年,幺佬,他沐浴着解放后的春风,已从出生地的河嘴院子,迁移到一公里外的大院落--上湾院子,居住多年了。然而这时,他也已进入了启蒙入学读书的年龄阶段了。

随即,他与年龄参差不齐的唐华奇、唐祥杰、唐顺祥、唐培祥、唐淑宜、唐芝宜、唐春宜、唐其芬、郑建华、扬华安、冯兹平、唐钊其等四十多位同学,进入本地南溪中心小学读书学习。

并且,他也由他的启蒙老师陈尚品,正式将他的幺佬的乳名,改名为:唐华。从此以后,唐华这个名字,不仅出现在他人生的每时每刻,而且也将伴随他的一生。

南溪小学,是一所完全中心小学校,另还要负责附近的三所村校的工作。而南溪小学校校舍,则是利用原唐氏宗祠祠堂改造而成的,全校容纳了600余名学生,设置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数学、历史、自然、地理、音乐、体育等课程,配有男女教师约十五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唐华他们在陈尚品、冉化成、熊仁喜、冯勤义等老师的启蒙教导下,从启蒙学习读书,直至到高小五年级。随即,他就被迫辍学了。

一九六一年,那时正遇全国性的三年“自然灾害”,缺吃少穿饥寒交迫,使他全身浮肿行走困难。加之,他们这个大家庭已经分家,各自设法去维持生计了。因此,他的家中,只剩他和年已六十的老母亲了。

为了在生产队挣工分求生存,加之,那时他连一个学年三元钱的书学费,他都无法缴纳。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被迫放弃学业在家务农。

一九六三年,经过国家三年的经济政策调整,与休养生息,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形势,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在此情况下,他才得予重新上学的机会,因而又兴高彩烈地背起书包,再次进入南溪小学读书学习。

他与原本比他低一级的唐荣逸、唐汝兰等同学同窗,直至小学毕业。随后,返回家中又当起了农民,为在生产队挣那半个劳动力的工分,他在风里来里去,一年365天,都辛勤地忙于耕种农活。

一九六四年春,李培华、昜人俩位高中返乡青年,在南溪公社党委的支恃下,在公社附近的瓦泥垻,借用两间民房办起了一所民办中学。

他在公社、大队党组织的动员支持下,积极踊跃报名,经考试后,录取为这所民办中学唯一的一个班的学生。与一道入学的周俊华、梁士惠、向美珍、胥志秀、秦红美等,近30位青年学子为同学。

三个月后,他又鉴于家中无劳动力挣不了工分,分不到足够的口粮而生存无靠。加之,他从家到学校路途也较远,有二十华里的距离,中途还要翻越陈家嘴和周家坡两座大山。所以,他又只好放弃在农中的学习,万般无奈地再次返回生产队继续务农。

虽然,他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命运不济,但他内心渴望读书学习,因为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似乎蒙懵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虽不完全赞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但他也非常清楚,不读书,是无法开启智慧这把钥匙的,没有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又哪会谈得上去掌握科学技术呢?

这也如同一只没有翅膀的一样,想要展翅飞翔是不可能的。若没有夯实文化基础,那么,要想改变自已的人生轨迹,实现人生的想,使自已既能够报效国家,又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但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一切时机,刻苦地去钻研文化科学知识,千方百计地去提升自已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因而,他始终坚持那股韧劲,用他自已的刻苦努力,来改变他自已的命运。因此,他在学习上特别刻苦,经常利用劳动后的晚挑灯夜读,并力求读懂弄通。虽然,他的数学及地理课程成绩一般,但在语文、历史方面,他的成绩还是很优秀的。

记得,他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统一组织三年级以上学生约300余人,在老师的带领下首次到石宝寨参观。事先学校作了统一佈置,要求凡是参观石宝寨的学生,每个人都要围绕参观石宝寨为题,对石宝寨的自然奇观、神话、传说,以及感想写一篇作文

而他写的那篇作文,由于叙述详尽描写生动传神,故事情节感人,况且还能简单地引经据典,词澡使用的也适当,更增添了作文的精彩。虽说只有300字的作文,但可以说还真有点一鸣惊人的效果。

为此,老师们称赞道:“没想到唐华这个学生,小小的年纪(我那时才十周岁),竞有这般的文才,今后一定会有所作为”!

随后,他那篇参观石宝寨后所写的作文(若按文章体裁分,应属游记类文章),评为全校优秀作文的范文,被冉老师特意用毛笔抄录在一张大红纸上,加上学校评赞的按语,张帖在学校学习园地专栏中,供全校同学们观摩学习。

在后来的几年,他虽然在农村务农,在忙于每年农活中的犁田、磨田、搭田坎、栽秧、割谷、挖红苕、挖地、挑糞等,农业生产中的繁重劳动。但这并未消磨掉他,化求学读书,力图发展自己的意志。

古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认为,虽然自已读书学习,并非是去追求“黄金屋”与“颜如玉”,而是为了提升自已的文化基础,寻得一个发展自已报效国家的机会。

所以,他立志以自学来充实自我,定然要像历史上的孙敬那样。“孙敬,从小勤奋好学,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住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在他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此来提精神。” 这就是闻名古今,“悬梁刺股”典故的由来,对唐华的启发也很大。

唐华觉得,他更要学习范仲淹的学习精神。“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也很穷,她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此地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坚持刻苦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过衣服就上床睡觉。有时夜里,他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以此来提神。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最终成为了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所以,唐华就以他们为榜样,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抱着书本看,甚至于,还通宵达旦的学习,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惹得他的母亲,经常心痛地笑着拿着竹片片打骂他。

那时,唐华家里特别贫穷,甚至连续多年,他都是穿的二哥唐其权,以及三姐夫李大哥换下的旧衣服。至于像理发、煤油、盐巴等日常开支都十分地困难。

但他为了读书自学,他就想方设法到坡地挖半,或到山上割腾扣皮拣螺絲.甚至,也还不顾危险,爬到桐籽树棬籽树的树梢上,去一粒一粒地摘取,生产队不好摘取的桐棬子,再拿到南溪场上供销点去换钱。

还有几次,他邀约同院子一个外号叫“强疤二”的伙伴,跟随大人们,艰难地走几十里崎岖陡峭的山路。跑到方斗山的岩口,买一根山民烧荒山过后的松木,再扛到数十里外的石宝寨市场上,去换取数倍的差价。

他就是通过这种原始的办法,将攒取的一点钱,除了日常必须开支外,大部分的钱,都用于购买工具书和文学书籍了。而且,对那种精制经典的书籍,他显然买不起,只好买《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小人看的连环画来翻看学习。

他还经常邀约同院子的:“团团”、培祥、“强疤二”、顺祥、登宜等小伙伴们,手持竹片片或高粱杆杆,模仿《三国演义》连环画人物中的动作打斗,大家都觉得十分有趣,他也俨然如一个小“头头”。

后来,他也逐渐长大了一些,经济状況也有点好转,他才有点钱敢去临江镇新华书店门市。购买《红楼梦》、《西厢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雷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经典名著。以及《谁是最可的人》等,长篇通讯类文章来学习。

这些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不仅使他学习提高了文化,也使他学到了一些文学知识,更让他的思想受到了极大地薰陶,灵魂也受到了极大地震憾。

让唐华深刻地领会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如若在短暂的生命中,为党和国家与人民奉献出了有价值的人生,那么,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他的精神自然也是不朽的。”

诚如,保尔. 柯察金所说:“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些,或许是唐华那种立志自学成才的志向,同时,也受先贤和革命者们的精神所感染,促成了他从小刻苦自学,而奠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吧。自那时起,也让他对中外文学名著格外地仰慕,自然也滋生了对文学创作浓浓的兴趣。

请看第四章 深山筑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novel/vszzpkqf.html

中篇小说《岁月吟歌》连载第三章志学学子的评论 (共 7 条)

  • 程汝明
  • 听雨轩儿
  • 紫色的云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雪儿
  • 雨袂独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