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吴孙子》新说.作战篇

2019-10-13 14:25 作者:残影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

.

.

孙子认为,战争是劳神伤财之事,能不打则不打。要打则要准备完全。

兵马未动,辎重先行。这是兵家一致认为的。千里运粮,耗资巨大,即使现在也是。古时先运物,再出兵,避免粮草不足。现在,只是换了种形式,但依旧是“辎重先行”。辎重也是决定胜负因素之一。

由于每日耗资巨大,古时数万斤粮草,现如今成百上千发子弹,数十颗炮弹等,日耗资巨大,多打一天仗,国力多空虚一点,所以兵贵神速。

征兵不得达到两次,征粮不得达到三次(大型战争),否则这个国家会因民怨深重而灭亡的可能性加大很多。所以武备用我们国家的,补给可根据正当战略战术或抢敌国百姓(因为违背了战争的原则、世界舆谈的兴起会造成不好的名声,所以抢敌国百姓的不推荐)获取。这样补给问题便能解决。孙子说了,能耗些敌人补给就多耗些。

为了速战速决,最好激发士气。激发士气,就要把敌人看成财神爷,见一次打一次,也就是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然,也有例外。如:刚成立的中国,穷的一批,他们是靠人民的一颗国之心,以及民族的信仰而奋斗崛起的(所以珍惜当下吧)。可见,忠心和信仰也能激发士气。

所以孙先生总结出了“兵贵胜,不贵久”之说。

.

.

以下补于2021年8月7日

开篇讲出战争的耗费巨大,是个烧钱的赌博机,只进不出。

古代的军队,没现在战斗力高,当然我说的不是热兵器对冷兵器,主要还是士气,现在的军队懂得国家荣誉感使命感,斗志激发,其次还有训练,现在的训练不说强度,精度比过去要强很多。所以,古代都是一把一把的抓人往“地狱”里面推,这样国家的百姓自然不愿意,战争久了,需要的人多了,人口也就空虚了。就像是日本,二战后伤亡的人口、在中国战场因物资供应阻碍的军事行动等等。

孙子还说了,正因耗费高所以只见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而没见过为讲究工巧而追求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故而也就有了“兵贵速,不贵久”。

我现在举孙子的一个反例:持久战。中日的持久战大家都了解我就不说了。问:为什么像中日这样大规模的持久战我们能得到利处?孙子不是说速战速决才有利吗?答:具体情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此,我先摘抄《兵经百字》中《读》篇的一部分翻译(原文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在这就不水字数了):“对兵法的论述,古不如今。事情纷繁复杂,相应的处理方法也多种多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处理事情的法则也随之改变。故在读古书时,不合时宜的内容,要知道这是时代的局限性;错误,要知道它错在何处;尚不完备的理论,知道它的不足;道理肤浅的,要继续研究加以深化;玄奥的理论,找到它的实质……”现在,大家基本都明白了吧。每个人在看待事情,都无法跳过主观与表面,我们每个人的知识与认识,也只是相应的减少了主观与表面的束缚。然而,知识和认识一直在魅惑着我们,使我们一直深陷在知识与认识中无法自拔,后来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蠢:经历,有多么重要。

下面,又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孙子认为,国家贫困是因为远道运输。比如现在的火力发电,火力发电用的煤,烧煤时能量的散发,输电线的电阻损耗,用电时的能量流失……最终,一块煤真正能用到的、有效用的只有三分之一(具体数值我印象中是三分之一)。所以孙子想,与其耗费自己的导致国家混乱倒不如不耗费,可是不耗费又无法打仗,最后只有一种选择:耗费敌人的。这就是以战养战。以战养战不仅与耗费挂钩,还和兵贵神速出奇不意挂钩。

17、18世纪,欧洲国家维持的是小型职业化军队,打的是不远离国土的有限战争,主要依靠在边境城镇建立的仓库,由庞大的辎重队保障军队补给。拿破仑战争时期,他觉得这种落后的补给方式不但根本无法满足目的坚定、行动迅速、规模庞大的拿破仑军队作战的需要,而且成为拿破仑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的重要障碍。于是他采取吉贝尔的“考当地补给”的思想。基本做法是军队以师为单位,向所在地居民征粮。通常采取事先筹集补给,当部队过于密集地集中在一个地区时,还要从周边地区征用补给。为严明军纪,严禁部下强征,抢劫。同时建立“中转仓库制”,部队打到哪,就在哪建中转仓进行就地保障。这种做法的确很有效,大大加强了法军作战的突然性和机动性,使法军可以不受补给线限制,为作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不过我要说以战养战的弊端。

政治上的:纵观当今世界,由于国家主义的深入人心,尽管没有敌军,也很难和平的入驻敌国村庄,基本上都要和当地村民干一架才能入驻,当然,军队与村民干架,以石击卵。这样,就无法避免屠杀普通群众(村民),除非该国百姓恨透了这个国家,非常欢迎别国军队入侵。因此,政治上会遭受国际舆论攻击,因政治影响间接造成经济损失。

军事上的:地总要有人种,自己种也是种,别人种也是种,肯定是该国百姓种;地总要有人管,自己管别人土地不好管,别人管他自己的好管,肯定是别人管。因此,这种“步步为营”看似稳扎稳打,实则内部都是空虚的,只要想反击,群众战争是很容易发动的,这样前线军队久而久之就会疲惫,造成一种退,又不敢急退,进,又不好进的尴尬境地。如果是地自己种自己管,这样,又会分出人口来种地,有学术的人来管理,这样也就相当于占领土地,一个边境上的地,自己耗人,还要耗有学术的人来管理,还用于军事,当心被偷,这尴不尴尬?最后人家还要打着收复领土的旗号来打,人人打鸡血要收复失地,士气高昂,我军在别国待久了士气下降,他们以逸待劳,我军讨不了好。国际法向着他,又遭受政治损失,军事上敌我两败俱伤,这场战争也就无意义了,图什么?也就向世界上的人,向敌人,向自己,向后人图个历史教训。

以战养战,并不是越多越好,终归会留下后患,不断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只需要一个契机就能一下全部爆发,那时候,很可能要被孤立,惨遭损失肯定的,亡国不一定。

往后,就和兵贵速关系不大了,和以战养战关系要大点,是作战的二个原则:1.激发士兵士气。激发士兵士气,孙子只说了让士兵仇恨敌人、物质奖励。2.优待俘虏。古时给饭吃就是老大,没现在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深入人心,况且,和一个经常吃不饱饭的人讲国家大义,是不可能的。哪有饭吃,就往哪走。优待俘虏目的有二:1.获取情报;2.盼望更多能归降的,减少战争压力。

最后孙子还告诫了为将者,谨慎,明白自己责任重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novel/vmexpkqf.html

《吴孙子》新说.作战篇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